如果從文化藝術角度切入,那么一定會獲得商業回報;如果只追求短期利潤,那未必真能如愿賺大錢。
著名古陶瓷鑒賞家樓鋼先生說:“我很多年前提出,中國收藏界起步比較晚,改革開放后進入圈子里的很多是暴發戶、萬元戶,跟進的主要是明清瓷器等。但最近有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收藏者的文化內涵提高了。”
樓剛說他1996年進入這行,當時幾乎是最年輕的,周邊都是五六十歲的人,而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學歷較高,還有部分藏二代。玩藝術品的人固然會帶著一些商業目的,但側重點很有講究。如果從文化藝術角度切入,那么一定會獲得商業回報;如果只追求短期利潤,那未必真能如愿賺大錢。
廣州古玩行業整體水平不算高,有的人急功近利,只要有點小賺頭,今天買的明天就加價賣掉。藝術品有它的特性,需要“捂”,更需要“悟”,發現其背后的價值,這樣的人才是高手。
廣東古玩商習慣去國外淘貨,國內賣出,而其他地方的行家都來廣州掃貨。這邊的藝術品行業經濟總量全國可排進前三,但藝術氛圍恐怕連前十都排不進。事實上,一些廣東籍的高端行家,他們的市場和客戶都在國外,眼光更開放、長遠。
從盈利模式來說,由于許多本地行家都是從天光墟等地起步的,雖然有一定敏感,但文化素養的局限影響了他們更上一層樓。現在信息越來越透明,光靠信息不對稱賺差價越來越難。如果你自己都認識不到這件東西背后的文化價值,又怎么能賣出高價呢?“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分得太散沒有龍頭——廣東市場無論是書畫還是古玩,都是如此。
此外,樓鋼不太贊同大眾化的鑒寶活動,因為它能起到實際作用非常有限。有很多市民可能在市場轉悠了幾十年,原來買到什么假貨,現在依然在買這些東西,因為他們的觀念太難改變了,一些老板級人物,想收藏些古玩,又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平臺,經常被忽悠。要知道,上世紀90年代初大量假貨進入深圳,那邊的市場幾乎停滯了15年,收藏者被傷得太深。
兩件東西,一件有文化內涵,一件無文化內涵,我們希望通過各種學術水平高的展覽,引導收藏者去選有文化內涵的那一個,不然每年到了博物館日,他們拿出來的東西都一樣不對。還必須培養新的入市者,從一開始就把基礎打好,形成正確的收藏理念。
如今高端藝術品市場的個人購買份額逐漸下降、機構、法人型的購買力大大增強。我認為未來5到8年,藝術品行情還會向好。當然,對于私人博物館突然興起,我是唱反調的,私人博物館圈人圈地圈名氣,有大量“元青花”、“官窯”,買來幾百元,估價幾個億,這種信息圈內人完全能辨別,但很多普通人意識不到。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