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這次云南省14年來最大的地震,給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也對文化建設和文化設施造成嚴重破壞。魯甸縣級文保單位龍頭山鎮龍泉清真寺全部垮塌;云南省級文保單位魯甸拖姑清真寺、昭通市級文保單位桃源鄉龍頭山清真寺等都在地震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巧家縣級非遺項目“土法造紙”傳習所也受損嚴重。在爭分奪秒搶救災區人民的生命時,怎樣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個需要借鑒經驗、集思廣益的問題。
侯衛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受損古建筑急需臨時性保護
震后的古建筑修復理念與平時的古建筑修復不同,地震造成嚴重損壞的古建筑急需臨時性保護,要科學維護現場,進行詳細記錄。此前,汶川地震時,很多古建筑倒塌,一些重要資料信息永久地丟失了。隨著震后古建筑周圍環境的改變,古建筑與周邊環境的空間關系會發生變化。我們應該盡可能在震后的第一時間對受損的古建筑實施保護,這對今后恢復原有古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至關重要。
地震災害的頻發,也給古建筑防災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過去,我們強調加固維修、保護遺產,但在防災標準方面,相應的準備措施還不充分。今后,無論是制定規劃、政策還是采取實際措施,都應當針對各地的不同情況把防災作為重要內容。文物、工程等部門應該就各地木結構、磚石結構等不同情況,制定規范的古建筑防震細則。此外,對于旅游區的古建筑群,還應為游客設立一些避難設施。政府應加大文物防震財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文物保護工作者應注重文物防震的技術研究與開發。
同時,我們還應將提前預防和文物保護結合起來。目前,大多數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工作人員對防震系統知識的了解不多,防震工作人員對相關文物保護情況也知之甚少。國內應該盡快培養一些既懂防震技術又懂文物保護的專業人才。有了人才的儲備和保障,才能根據保存地點的實際情況,科學實施可行的保護方法。
呂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對古建筑相關數據的測繪與收集很重要
一直以來,我國的古建筑很少繪制全面詳盡的建筑圖與結施圖。地震給景區古建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又因這些古建筑沒有詳盡的建筑圖與結施圖而難以進行重建工作。
在古建筑修建之初,設計者對建筑的規模、平面布局以及空間機能等都有深思熟慮,其建筑內部空間、外部空間以及建筑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空間關系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我們應該對古建筑進行科學、準確的測繪,在測繪的過程中,準確繪制古建筑的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大樣圖等建筑圖與結構圖。無論從建筑外觀、內部結構,還是色彩處理、建筑裝飾、圖片影像,都真實客觀地記錄古建筑的現狀。在進行古建筑修復與保護,以及“修舊如舊”的重建工作中,這些都是最直 接的參考資料。文字是對古建筑的現狀,包括其歷史文化、建筑規模、外觀風格、空間布局、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客觀記載,這種古建筑檔案資料的完整性也非常重要,也是影響古建筑修復與保護能否順利進行的直接因素。
向云駒(民俗專家):非遺可借鑒“異地存放”式的保護
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損毀可以進行修復,甚至可以重建,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消失、傳承人沒有了,民族文化的根脈就斷絕了。
地震引起的環境改變,相當于傳承活動的更改和永久性的搬遷,導致非遺傳承延續性受阻。在震后搶救非遺工作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盡快把值得保存的東西征集起來,并進行非物質遺產的搶救性采錄和收集。收集采錄的范圍除了訪問、記錄、錄音、錄像等手段以外,還應該保護民眾生活中常用的民俗文物、民俗實物,如經書、唱本等。
目前,國際上某些機構和國內一些重要部門對重要的檔案和科技含量較高的資料已經采取了“異地存放”式的保護,以保證其安全性。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的長遠性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獨有性和杰出性著眼,我們也可以將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進行“異地存放”式保護,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資料的安全。
如何恢復和重建受到重創的傳統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在抗震救災中,我們既要讓廣大災區群眾“身安”,更要發揮重要的民俗活動及儀式在人們心理安慰方面的優勢,努力使災區的群眾“心安”。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