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說“權衡得失”、“權衡利弊”、“權衡輕重”等,這個“權衡”最初就來自古代的衡器。“權”指秤砣,“衡”即秤桿。人們稱量時,秤砣和秤桿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正如民諺所云“秤不離砣,公不離婆”,所以就習稱“權衡”了。
桿秤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幫手,人們與它結下了深深的情緣。清人李光庭在《鄉言解頤》中說:“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人們不僅把桿秤作為稱量的器具,而且作為一種吉祥之物,稱之為“當家財神”。因此,在江南一帶民間都有置辦桿秤的習俗。普通人家置辦小秤,富有人家或商賈之家則同時置辦大秤。建屋上梁時,要將秤錘懸掛于梁上,取“稱心如意”之意。喬遷新屋時,首先要搬入桿秤,接著是掃帚、畚箕,然后再是家具、被褥。每逢過年,人們都要用紅紙卷貼于桿秤的頭上,祈望財氣興旺。長輩們往往要教兒孫從小認識秤花,認為不識秤花難以當家。從前,人們還給桿秤披上神秘的色彩,視它為龍的化身。秤鉤是龍嘴,秤紐是龍眼,秤桿是龍身,秤花是龍鱗。每逢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山雨欲來之時,長輩們就要將大秤懸掛于堂前,以求神龍護佑,鎮邪避災。
日常生活中,人們把權衡視為公平誠信的象征,用于比喻做人的品德,成為道德教化的一種載體。舊時有一描寫釘秤匠的對聯就說得很形象:“輕重得宜大權在手;偏正不倚雙紐關心。”據古籍記載,古代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為記,在秤桿上釘十六顆星花,因此定16兩為一斤。在釘秤工匠中有這樣的說法,無論做什么交易均不得在秤上克扣,若少一兩,就少一顆星,要折壽的。
在民間還流傳著許多以桿秤為喻體的諺語,如“上下三處是根秤,鄰居八家是面鏡”、“心平勿用秤”、“家中有黃金,路上有平秤”等,把桿秤靈化為一種道德理念。時至今日,這種道德理念仍影響甚深。深圳東門商業步行街2003年3月9日豎起一桿10米高的銅桿秤,造價39萬元,以桿秤作為城市雕塑作品放在商業街頭的創意,國內獨此一家。浙江臨海紫陽古街上“永利秤店”南側,有一桿3.5米長、9公斤的石砣,可稱重625公斤重的大秤,是永利秤店的傳人蔡雪貞制作的,吸引了很多游客。桿秤所代表的一種權衡文化,已深深地扎根在人們的內心深處。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