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印制的“汨羅縣城關糧店定量專用糧票正面。

1968年印制的“汨羅縣城關糧店定量專用糧票反面。

汨羅縣城關糧店定量專用糧票。
給的一種票證。在統購統銷年代,糧食管理與戶口制度是同一屬性,凡地方行政設了鄉街鎮公安派出所的就有糧食管理站,如公民的居住地異動均要同時辦理“戶口、糧食遷移證”方能落戶。在經營供應上,所有糧食和以糧食為原料制作的任何食品,都要憑糧票和人民幣供應,國家法律也嚴厲禁止糧食自由交易和商家二缺一(鈔票、糧票)供應食品。
被人們戲稱為第二人民幣的糧票,其印制發行和使用范圍,國家均有明文規定:全國通用糧票、軍用糧票由國家糧食部印制發行,地方省市縣鄉鎮通用糧票由各糧食廳局站印制發行。全國和軍用糧票可以在各地通用,地方糧票限在規定的地域內流通。全國各城鎮的糧店,是國家按隸屬關系管理而設立的供應點,它只具備憑糧油票證的供應權,沒有地方糧票的印制發行權。
2003年8月,全國票證收藏交易會在長沙舉行,一套1968年印制的“汨羅縣城關糧店定量專用糧票(面額由壹市斤、伍市斤、壹拾斤、貳拾斤、伍拾斤、貳佰斤6枚組成)”一面世,即轟動了國內外收藏界。它產生的眼球效應,是該套糧票的奇特性:一是票面直接冠名糧店名稱(屬無權印制);二是票面發行單位公章為“汨羅縣城關糧店定量糧票專用章”(非管理單位);三是票面設計有毛澤東著軍裝的側面版畫圖像的圖案,違反了當年毛澤東肖像不允許上流通票券的規定;四是全國和地方級糧票中,除“文革”中有部分印了毛澤東語錄外,均沒有印毛澤東肖像。
眾多收藏者的追捧,使該套糧票的價格一路走高,2003年10月份的售價達1000元左右。半年后,收藏界又傳出對該套票的質疑,理由有二:一是湖南省糧食局無發行備案記錄;二是中國糧票目錄未收錄,疑臆造品。不少購買了該套糧票的收藏者都持票到湖南省收藏協會文物鑒定中心求證其真假。
為了查明真像,鑒定中心指定專人與省有關部門人員一道深入汨羅市(當年是縣)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當年該糧店有工作人員20余人,獨家負責供應城關鎮居民、縣政府、公社干部2萬余人的糧油食品。因每月要收發“城鎮居民糧油供應證”,按國家標準核定不同人員的定量或異動類的指標等,特別是憑證購糧時,手續非常煩瑣。加之全縣就只有這么一個糧店,一年365天連大年初一購糧都排長隊。1968年初,正是“文革”高潮,縣政府機關職能癱瘓,糧店負責人用“破舊立新”的辦法,親自到印刷廠按當年最革命的心思,策劃設計了這套史無前例的糧票。
從1969年1月改發糧店印制的糧票后,購糧時確實減少了操作工效,但在流通的使用中,卻出現了令糧店方和使用方都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票面上印有毛主席肖像,在當時污損印刷品上的毛主席像,屬現行反革命行為,弄得交易雙方在使用中左右為難。回收后的舊糧票,誰也不敢安排銷毀,只能立賬封存在糧店倉庫內。1970年10月左右,縣糧食局根據群眾的反映,下令糧店恢復憑供應證購糧油和停止糧票發放,使該套糧票從發放到停用不到兩年。據知情人透露,收回的舊票和部分未使用的新票曾在倉庫封存了近二十年,直到國家取消糧油憑票供應并宣布糧票作廢數年后,經糧店請示主管部門批準,由店方送交某造紙廠統一銷毀。
因該套違規印制的“糧店定量專用糧票”自從上了戶口后,以使用周期短、存世量極少的優勢,早就被獲悉信息的糧友收入囊中珍藏。目前市場上不但價高難尋,特別是全套中的壹市斤面額,因流出的舊票數量極少,成了收藏界“一票難求”的珍貴筋票。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