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陶瓷是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敵。
汝窯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后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后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北宋,終于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于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陶瓷的分類

陶瓷器根據其使用的粘土、長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為半瓷器、硬質陶器、瓷器、硬質瓷器等幾種。其它還有用石灰石代替長石的石灰質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長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長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來說,燒制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溫度下進行素燒,素燒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溫度下進行燒制;另一種方式是先在高溫1100——1250℃下進行燒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溫度進行燒制。
瓷器上釉后再進行繪畫裝飾的方法稱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進行繪畫的方法稱為釉下彩(1000——1300℃)。
我國的陶瓷裝飾豐富多彩,富有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如果按照藝術特點和表現手法來分門別類,則可以歸納為五大類。
雕塑類: 刻花、剔花、堆花、鏤花、浮雕、塑造
顏色釉類: 結晶釉、裂紋釉、砂金釉、無光釉、流釉色坯
釉上彩繪類: 古彩、新釉、粉彩、廣彩;印花、噴花、刷花、貼花
釉下彩繪類: 青花、五彩、釉黑紅、貼花
貴重金屬類: 亮金、磨光金、腐蝕金、本金、貼花
陶瓷藝術品之質量鑒別

一般消費者對于美術陶瓷藝術品的鑒別因缺乏專業知識面感到有一定的難度,不過,采用以下的幾種方法,也許能對陶瓷藝術品的鑒別有一定的幫助。
1 外觀造型必需新穎、別具一格,顏色雅致、釉面細膩、手感光滑的器具,在注重藝術性和裝飾性的基礎上,也可注重實用性。
2 以上看下、從里到外、看有無變形、扭曲,有無缺釉、粘釉、磕碰掉瓷及疤痕現象。把陶瓷品放在柜臺上,看是否平穩,有無翹曲現象;有口有蓋的物品,一定試一下口與蓋是否合適。同一規格、型號產品應大小、厚薄一致。
3 把瓷器放在柜臺上、地上或用手托起,輕彈幾下,聲音清脆、響亮,說明質量好、結實,如聲音異常,則說明有裂紋、內傷或破損現象。如大件陶瓷品,還應在不同部位聽聽聲音。
4 帶把、嘴中浮雕類的陶瓷藝術品,如花瓶兩邊的"耳"等,都是二次成型,也就是說粘到主體上去的。因而應仔細觀察這些部位有無間隙、缺釉現象,有無分離感,應注意平滑順暢自然過渡,無粘接痕跡。
5 陶瓷上的圖案或雕刻上的花紋應完整、統一、清晰、牢固,勾畫的裝飾金、銀線,應粗細一致,光亮美觀,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單色產品應顏色均勻、色澤一致。
6 對于成套陶瓷器具,要看好各部分的造型、圖案、顏色是否一致、協調、配套。正規產品的底部或包裝箱上大都印有商標、產地或廠名。同時還要看包裝是否完備、結實,以便攜帶、運輸。
我國生產陶瓷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南北陶瓷各有特色,黑陶、紫砂陶及仿古陶瓷都頗具特色。總之,藝術性強、造型優美、線條流暢、風格別具、生產數量少的產品,通常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