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津 栽花種竹圖 43cmX38cm 2013

東方花園 230×53cm 紙本設色 2014

舊文人圖卷 98cmX180cm 紙本設色 2014
10月24日,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辦了“活色生香:李津國畫雕塑展”,向亞洲的水墨藏家們集中展示了李津新近創作的28件水墨精品以及兩件雕塑作品,這個展覽也好似是這位當代水墨界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的階段性匯報,一如既往地呈現著藝術家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
李津是中國藝術界的知名藝術家,標志性的大胡子,爽朗的笑容,作品中多的是看了就讓人心情愉悅的美食彩墨饕餮盛宴,他畫舌尖上的美味佳肴,也畫叢林中的微醺男女,他讀書、行路、飲食、酌酒,畫里有山水,他的日常都定格在了畫中,充滿強烈個人色彩的作品,吸引了國際化的藏家群體。李津的重要個展,也幾乎都與食色相關,如2003年西雅圖美術館的“李津——宴”,2012年今日美術館的“李津·今日·盛宴”,2013年澳大利亞墨爾本的“飲食男女——李津新作展”等,搭建起了一位從傳統中走出的當代畫家的國際藝術交流版圖。

色即是空 98cmX180cm 紙本設色 2014
后文人時代的姿態
越來越升溫的水墨熱度,讓李津的日常變得有些支離破碎,思維常常要在幾件事情之間跳躍進行才能應付登門求畫、展覽合作之類棘手的問題,李津說無論怎樣繁冗的思緒,他只要在畫案前坐下拿起畫筆幾分鐘,便可以進入平靜的繪畫世界中。
李津的畫似乎為他自己確立了一個沉迷于世俗享樂的形象,美食面前大塊朵頤,美女面前縱情恣肆,以一種簡單的快樂呈現在畫面當中。貼近現實的煙火氣看似是李津一直感興趣的,那些已經滲透到骨子里的傳統水墨的美學趣味,被他以這樣一種輕松的方式重新激發出了活力。李津崇尚古意,他對傳統書畫體系所強調的氣韻、留白有所玩味。在畫面中繁華熱鬧的市井生活中,隱匿著深深深處的一點寂寞懷古,但他又不愿將這樣的內在直白的陳示到畫面中,通過飽滿來表達匱乏,通過擁擠來表達空白,通過嬉笑來表達虛空。
德國歌德學院院長米歇爾·康·阿克曼(Michael Kahn-Ackermann)認為,李津的創作仍深深扎根在對“文人畫”的理解中。阿克曼文章中說,“食物”是李津拓展的新空間,這是他同傳統玩的一個具有諷刺性的游戲,“這種遵循傳統打破傳統的藝術手法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學魅力。”
而在跟李津合作過多次的權威中國藝術品專家龍美仙看來,李津筆下活色生香的日常,和前朝文人并沒有區別:“無論是宋朝的文人,還是唐朝的文人,他們都愛美,愛藝術、旅行、喝酒。李津喜歡歷史,他到處行走,每一個作品都和歷史有某些形式的關聯,他就是當代的文人。”
策展人朱朱說,李津以“食色,性也”巧對了“林泉高致”,在他的返俗之舉中隱含了對大雅之音已然不存的無奈告白,從而衍生出了一種對于自我與文化的調侃態度。這種態度與“玩世現實主義”、政治波普以及艷俗藝術具有切近的精神底調,或者說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伴隨著政治現實的挫敗和人文情懷的流失,藝術家們只能以類似犬儒主義的立場來轉換昔日的理想主義,來宣泄內心的痛苦與失落,而從題材性上發生的明顯轉向就是從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走向私人空間(Private Sphere),或者,更形象地說,就是從“廣場”到“臥室”。
李津繪制的形象和題材,已經反叛了古代文人畫追求的清靜與典雅,而轉為一種生活情趣的表達。李津將傳統的筆墨語言和材料與最平常不過的生活結合得完美無缺,找到了古代文人傳統在當代的一個切入點,就是“俗”,他將“俗”的日常生活轉換成了一種“雅”的審美情趣。

生命之舞 98cmX180cm 紙本設色 2014
世俗卻不失本真
李津的畫里,有“肉食者不鄙”的文字,有曾經人手一本的“紅寶書”,還有代表現代科技產品的IPAD。“也許有一天,未來的人們看到會說,這好有趣,這是什么?哦,原來是一個ipad,他的作品會讓人想起當下,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生活,這也是歷史一部分,”龍美仙說。
傳統水墨在李津讀書的年代,并沒有明確的認識,而是一套技術法則,“老祖宗這么傳下來的,我們就把它當作一種語言來掌握,然后用來表現生活就可以了。”當時又正值“85思潮”,藝術界都在求新,希望看到新的視覺因素,所以主要作出突破,就是對時代的貢獻。
李津的藝術節奏隨著生活的改變而改變,從天津到西藏,到南京到北京再到世界各地,李津的活動區域不斷改變和擴大,但他創作的初衷一直都沒有變,他跟隨自己的感受,令自己的繪畫首先要表達個人真實的情緒。”這真實的情緒,與當下息息相關。饕餮盛宴里裊裊上升的滋味,樹林花叢中嬉戲追逐的男女情人,又或是竹塌上的春夢一場,李津敏銳地捕捉到瞬時情境,又再現于具體的畫作中。乍看,是歡愉,又看,某些驚恐和幽閉便浮了上來。他所畫的都是能讓自己興致盎然自由書寫的事物。
“許多藏家都喜愛李津的作品,認為其作品新鮮、創新、令人會心微笑甚至開懷大笑;同時在色彩與水墨、幽默與認真、畫面內容與空間(留白)之間有絕佳的平衡,亦展現出其對水墨此媒材之精準拿捏,其作品畫面之水墨洗刷及色彩極豐富,然而構圖又不會過于簡單。”組織這次展覽的蘇富比當代水墨部總監唐凱琳這樣分析李津畫中的食色之味。
李津并非美食愛好的第一人,古代文人雅士直至近現代各大家也不乏美食愛好者。如齊白石在農家蔬菜瓜果、日常生活用品內容上多有開拓,他從構圖、用筆、用墨、用色一改文人畫的寥落孤寂,吸收民間繪畫的優點,使其畫達到雅俗共賞,得以進入尋常百姓家。李津作品中的世俗之味與白石老人也有著某種心性上的暗合,“齊白石迎合世俗但最可貴的是不失本真,不媚俗”,談起齊白石,李津流露出了發自內心的欣賞與理解。李津將現代水墨的方式展現出來,不只在筆墨與題材上與傳統發生了關聯,而且以他個人的視角來關注生活、關注當代社會。

雙魚圖 180×97cm 紙本水墨 2014

絲綢之路 43×38cm 紙本設色 2014
拓展全球的展覽路線圖
李津看似粗獷的外表下,其實心性細膩,他喜歡行走,喜歡結交朋友,所到之處令他印象深刻的,他仍會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他對自己的藝術進展和商業之路有坦然的心態和規劃。翻看李津的履歷,從90年代初便開始了全球展覽歷程,歐洲、北美、澳洲的展覽眾多,其作品于過去數十年曾于世界各地展出,并一直深受世界各地藏家喜愛,其作品的價值及認受性已無可置疑。
李津在蘇富比藝術空間的展覽,打破了書畫作品按尺論價的慣例,李津說他一直反對按平尺賣畫,極其不尊重藝術家,每個藝術家的作品,每個狀態,每個時期的狀態,當時畫畫一天里都有優劣,不可能全是都在狀態的。它不是布,穩定性很好,只要有一塊圖案對,后邊就不會出問題,這個太嘲笑藝術品了。
我們有時候覺得藝術家只考慮創作,對市場介入得越少對藝術越好。“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藝術家不參與,沒有觀點,完全都是商業法則的時候,藝術以后會面臨特別大的危險,不是藝術引領而是商業引領,藝術家就不敢突破了,最后會誤導很多人。”李津面對這個問題這樣回答。
李津在蘇富比的個展是繼藝術家曾小俊之后的第二位當代水墨藝術家的個展,“全世界都在看蘇富比,是蘇富比選擇了我。這是一個學術性和商業性結合的平臺,他們對藝術家的選擇很慎重。”雖然展覽的腳步沒有停歇,但李津坦言,未來,他會對世界各地的展覽邀請做出更縝密嚴格的規劃。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