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緒年間,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曾把光緒帝幽禁在此。每年4月至10月,慈禧太后都要在頤和園住上7個月,而這7個月中,光緒帝必須隨同前來,就住在玉瀾堂里。
“復殿留景”令人產生疑惑的地方在于,四字中的“景”字似乎是一個錯字,寫成了上為“口”下為“日”,與今天的“景”字相比是“寫顛倒”了。結合慈禧的御筆印章,以及清末戊戌變法的那次宮廷政變,人們覺得其中大有玄機。

玉瀾堂“復殿留景”匾額
有一種說法流傳極廣,那就是,這四個字是慈禧故意寫給光緒帝看的,用于時刻警醒皇帝,意思是你這個皇帝只不過是傀儡而已,永無“出頭之日”。
那么,“復殿留景”是否是慈禧所書,又是否是永無“出頭之日”的意思呢?
關于“復殿留景”,頤和園的導游解說詞中是這樣解釋的:“景”為天上的景星,此處借指有道明君,“復殿留景”的意思,就是“在深宮里住著有道圣明的君主”。
與之相比,另外一種解釋似乎更為順暢。
按照這種解釋,“復殿留景”典出《樂府詩集》中的郊廟歌辭《宋明堂歌·歌太祖文皇帝》:“復殿留景,重檐結風”, 描寫的是劉宋明堂恢弘壯麗的景象。復殿是指一重一重的殿堂,留景是指留下影子。古字“影”寫作“景”。“復殿留景”的意思是說,重重疊疊的殿堂在陽光里留下光影。
玉瀾堂中的“復殿留景”匾額,還配有一副對聯“曙色漸分雙闕下,漏聲遙在百花中”,寫得是早晨,夜漏未盡、曙光初現的情景。匾額與對聯合在一起,烘托出旭日初升的景象。這顯然是宮廷景致的一種描述,雅致而吉祥。此景描述的核心實際上是太陽,不乏暗喻帝王主宰之意。
那么,“復殿留景”是慈禧所書嗎?
行家認為,慈禧本人并無藝術才華,其書畫多由他人代筆,然后再鈐上慈禧的專用印章便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故其作品千姿百態,風格多不能統一。其代筆者有清末女書畫家繆嘉蕙(1841—1918年)和阮玉芬(生卒年不詳)等。上述二人均供奉于紫禁城的福昌殿。所以,嚴格地說,將慈禧的書畫稱為慈禧款的書畫應更準確一些。
慈禧的書法水平究竟怎樣呢?在文物檔案中,慈禧墨跡有跡可循,可以推知其真實的書寫能力。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有一件慈禧用朱砂抄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落款為光緒三十年(1904年),于此可見慈禧書法的真實面目。因抄寫佛經須本人親為才見誠意,方能有功德得福報,故慈禧應該不會讓人代筆。觀慈禧書寫,筆力孱弱稚嫩,結字松散呆滯,毫無生氣,尚屬初學水平,與“復殿留景”四字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實有天淵之別。抄寫此經時慈禧已年屆古稀,距她去世僅有4年,可知慈禧終其一生于書法尚未入門。

慈禧朱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慈禧罷免奕?手跡
“復殿留景”四字寫得沉實端方,卻又筆勢飛動,筋骨內藏,絕非慈禧可以完成。那么,既然“復殿留景”是一件代筆作品,為什么“景”字會出現特別的寫法呢?
有學者通過查閱古代權威碑帖作為佐證,指出,古代書寫“景”字,寫法很多,既可以上“日”下“口”,也可以上“口”下“日”,同時還可以上下都為“日”,上下都為“口”。

(元)鮮于樞《麻徵君透光古鏡歌》

(唐)顏真卿《多寶塔碑》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所以,“復殿留景”的“景”字書寫并不是慈禧的發明創造,只是一個古代慣常的書寫方式而已,至于這種書寫的初衷是否包含了某種特別的用意,那恐怕就只有當年的老佛爺自己才能說得清楚了。
▌頤和園玉瀾堂

玉瀾堂的“玉瀾”二字,出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芳蘭振蕙葉,玉泉涌微瀾”,意思是湖水清澈瀲滟。
玉瀾堂在乾隆時是皇帝的一座書堂,嘉慶朝皇帝曾在這里辦公、用膳、召見大臣。道光年間,為節儉開支,撤消了一些陳設,這里被用來賜宴有功的大臣。光緒時期,玉瀾堂是皇帝來頤和園是居住和日常處理政務的地方。其東暖閣是早餐室,西暖閣是寢室,東耳房是書房,西耳房是洗手間、浴室、更衣室。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光緒帝被軟禁在此。
據光緒二十八年的陳設冊記載,玉瀾堂內曾經擺放的陳設有105件,以家具為主。1949年后,玉瀾堂按宮廷原狀陳設布置,陳設品種中和了乾隆與光緒兩個歷史時期的特點,保留著早期的“書堂” 和晚期的“寢宮” 特色。殿內正中地平床上的寶座、御案、掌扇、圍屏等陳設,都是乾隆時的物品。特別是用紫檀木和沉香木鑲嵌、拼貼、雕造而成的寶座、御案、香幾,造型挺秀、花紋細膩,是頤和園家具中的精品。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