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人物造像
壽山石不僅在印章中大量使用,同時也雕刻成各種藝術品,其中多為圓雕人物,宗教人物是人們生活中喜聞樂見的題材之一,壽山石雕中經常出現的宗教人物有羅漢、達摩、觀音、彌勒、福祿壽星、八仙及民間神話人物等。這些作品有的出自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御用工匠之手,有的出自民間壽山石雕大師之手,作品各具特色,工藝水平和欣賞價值極高。

清·順治田黃石渡海達摩
這是一件清代雕刻名家楊玉璇的作品。他的作品構思精妙,刀法古樸,極具特色,深受皇家喜愛。這件渡海達摩左手捧履,右手提衣,腳踏波浪,眉目傳神,衣紋流動,真切自然。刻工極精,刀法熟練流暢,身后刻“玉璇”二字款。楊玉璇根據壽山石豐富的色彩,順其自然,依色巧雕,并仔細察看曲直,根據不同情況處理石材,首創了“審曲面勢”雕刻法,使雕刻的畫面形神兼備,情趣盎然。
達摩是“菩提達摩”的簡稱,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人,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歷史上流傳下來與其相關的典故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



清代壽山石雕羅漢十八尊
清乾隆時期為安撫蒙、藏勢力,極力推崇藏傳佛教。尤其是漢藏兩地家喻戶曉的十八羅漢,不僅與佛和菩薩一樣成為宮廷崇拜的對象,而且以此為題材的繪塑作品在帝廷內苑多有供奉收藏,現留存實物數量也較多,其中造像以這組壽山石雕十八羅漢最具特點。
這十八件羅漢像制作于乾隆中期,十八尊并非一套,從風格及工藝水平來看,這是清宮根據自己的理解和供奉的需求,將至少兩套時代相近、工藝相似的羅漢重新組合而成的,其中既有漢傳十八羅漢中的降龍和伏虎羅漢,又有藏傳羅漢中的阿秘特尊者、阿氐多尊者、跋陀羅尊者、迦諾迦伐蹉尊者,羅漢造像表情生動,坐姿、手勢、法器各不相同,形態栩栩如生。取材以石頭有顏色的部分為衣裳,衣邊施金粉,以沒有顏色的部分為肌膚,自然、逼真,有奢華之氣。這一組羅漢像由江浙一帶工匠按宮中要求所雕,完成后送入宮中供奉,是壽山石雕刻作品與皇家藝術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原供奉于清宮慈寧花園內佛堂吉云樓二層。

清代壽山石雕羅漢(阿氐多)
阿氐多尊者,也稱長眉羅漢,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擊敗的人”。出生于古印度一富人之家,由于從不追求財物,其善德使他成為具有廣博智慧和成就的人,并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這組中阿氐多為老年像,面帶微笑,頭戴風帽,著通肩長袍,風帽和長袍邊緣均陰刻填金花劃紋。左手持如意,右手撫右膝,游戲坐于圓形臺座上,臺座邊緣雕一周山石紋。這位羅漢的特征是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眉毛都脫落了,脫剃兩條長眉毛,仍然修不成正果,死后再轉世為人。他出世后,有人對他的父親說道:“佛祖釋迦牟尼也有兩條長眉,你的兒子有長眉,是佛相。”因此他的父親就送他入寺門出家,終于修成阿羅漢果位。

清代壽山石雕羅漢(阿秘特尊者)
阿秘特尊者,出生于印度王舍城一富有的婆羅門家庭,生來十分漂亮,因此得名,意為“無比的”,釋迦牟尼稱贊他是弟子中慈悲心最大的。其標志為雙手捧菩提佛塔,據說是尊者到須彌山北面的羅剎居地去時,為幫助他消除羅剎魔力,由釋迦牟尼贈與他的。

清代壽山石雕羅漢(跋陀羅尊者)清代
這件跋陀羅尊者右手持經書,半跏趺坐于山石之上。跋陀羅尊者,也稱過江羅漢。跋陀羅來自梵語的音譯,意為“賢”,但這位羅漢取名跋陀羅,是另有原因。原來印度有一種稀有的樹木,名叫跋陀羅。他的母親懷孕臨盆,是在跋陀羅樹下產下他的,因此就為他取名跋陀羅,并將他送去寺門出家。相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最初是由跋陀羅傳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的爪哇島去傳播佛法,跋陀羅尊者的父親鐃桑,曾經是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的馬車御手。跋陀羅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后來出家為僧,系統研究佛法,獲得阿羅漢果位。

清代壽山石送子觀音
造像整體呈黃色,局部有少許粉色,細膩溫潤,色澤古樸。圓雕觀音像,神態慈祥,盤膝而坐,左腿曲起,雙手扶坐一小童于膝上。雙肩披風和袖擺下邊陲卷,袖口陰刻云紋,衣紋流暢,雕刻精細。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她隨著佛教進入中國,在中國逐漸被漢化,成為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重要信仰之一。送子觀音在社會上開始大量流行的時間大約是宋代,這個時期的菩薩都是白衣觀音的形象,因此民間把白衣觀音當做送子觀音。從造型上看多是抱著一個男孩的婦女形象,面目慈愛,頭上有長長的白冠巾。送子觀音形象的形成交融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社會制度、文化素質、生存狀況等諸多因素,特別是與中國傳統的注重子嗣和家族延續的精神相契合。

清代壽山石彌勒佛
這件彌勒佛像以圓雕為主。彌勒佛半趺坐于綠色的岫巖玉石制成的臺座上,臺座呈云形,臺座上陰刻卷葉葵花。彌勒佛卷發,雙耳垂肩,袒胸露肚,身穿錦服,服飾上陰刻大團葵花,邊緣飾以海水云紋。左手托缽,右手撫膝。
彌勒是梵文的意譯,意思是親切、慈愛的。自五代開始,出現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特別是元代以后,大肚盤坐、喜笑顏開的彌勒佛形象開始在中國寺廟中流行。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