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開平煤礦的一號井
當近代中國許多人還不知道洋灰為何物時,唐山的洋灰就已經被當時全國幾乎所有的重大建筑工程采用。
|一張老股票|

▲ 民國二十四年發行的面值為“拾股”的無記名股票見證了啟新水泥廠的歷史。
這是一張唐山博物館珍藏的啟新老股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發行,面值為“拾股”,紙質,編號為“丙字第1525號”。長31.6厘米,寬22.1厘米,采用雕版印制。股票正面四周邊框用幾何紋裝飾,上部正中印有啟新的商標“龍馬負太極圖”(俗稱馬牌)。商標下面自右至左的文字為“啟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再下面是當時啟新部分廠景的圖片。

▲ 股票上印有啟新部分廠景,只見高大寬敞的廠房,空場上堆滿了成品,高聳的煙筒正冒出濃煙,一幅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
啟新水泥廠的前身是唐山細敏土廠,由開平礦務局總辦唐廷樞于1889年集合官商股銀十萬兩開辦,當時采用的是落后的小立窯生產,成本太高,質量又太差,因而銷售有限,幾年下來就將本錢虧盡終不能維持,于1893年停辦。
中日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加重,清政府被迫同意放松對一些新興工業的控制,并表示了“提倡”和“獎勵”之意。隨著國內各種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民用工業的興起,對水泥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因此開平礦務局總辦周學熙決定籌辦恢復唐山細綿土廠。
就在周學熙著手準備恢復工廠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在帝國主義分子的勾結下,開平礦務局與唐山細綿土廠同時被英國人騙占了。周學熙與英國公司進行了長期艱難的交涉,他始終不肯讓步,經過多次斗爭終于在1906年收回了細綿土廠。周學熙把原廠名改為唐山洋灰公司,1907年又改稱啟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
|強大的靠山|
周學熙能成功是因為在他的背后有著特殊的勢力。啟新最初的投資人,主要是周學熙、袁世凱、李士銘、盧木齋。李士銘是天津的大鹽商,盧木齋則是做官的。啟新從一開始就先由國庫墊款,然后再招募商股。最初的100萬元投資就是由袁世凱批準,分別由淮軍銀錢所及天津官銀號兩處各付50萬元。淮軍銀錢所承借的是固定資本,期限10年,年息5厘。前3年只付息,不還本;10年期滿后,本息還清。當時一般借款利息為月息8厘至1分2厘。像這樣無任何抵押的長期低息借款是一般企業無法得到的。
有了足夠的貨幣資本,啟新即在老廠東邊建造了新的廠房,稱為甲廠,并向丹麥史密斯公司購進了當時最新式的制灰設備。就在前期籌備工作緊鑼密鼓進行時,周學熙聽到了袁世凱要從直隸總督的職位上內調擔任外務部尚書的消息,他怕總督易人影響啟新的前途,因此決定立即還清官款,把啟新變成私人資本企業。于是在袁世凱和周學熙的號召下,由1906年11月到翌年7月,僅僅用了8個月時間就募足了商股。

▲ 在啟新的發展中,周學熙功不可沒。
由于啟新一創辦就獲得了高額的利潤,除去分紅外,剩余價值又大量轉化為資本,啟新開始了大擴充。1907年成立乙廠,1921年因洋灰銷路激增,供不應求,隨即進行第二次擴充成立了丙廠和丁廠,1932年第三次擴充成立戊廠,1941年第四次擴充。幾個廠先后從丹麥史密斯公司購進了大量的新式設備,又從德國購置了發電機,工廠用電完全可以保證自給自足。至此,啟新的生產能力達到了創辦時的10倍,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水泥廠。為了大力推銷,啟新在國內東西南北設立了四大總批發所,北部設在天津,南部設在上海,東部設在奉天,西部設在漢口,由這幾處輻射全國,因此其產銷量連續50多年居全國第一位。
這張股票是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年發行的。啟新最早的創辦人周學熙已于1933年下臺,由袁心武接替了總經理的位置。袁心武是袁世凱的第六子,袁家仍是啟新的主要股東。股票上所列的另幾位董事,周學輝是周學熙的弟弟;孫多鈺曾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次長;龔心湛曾任北洋政府的財政總長和內閣總理;王錫彤則是啟新主要的管理者。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大資本家股東,啟新一直拉攏當政勢力,這些歷屆執掌大權的人物就成為了啟新強大的靠山。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啟新的命運是和國家緊密相連的,它的繁盛時期只延續到了1937年。先是被日軍控制,后又遭到國民黨的剝削。到1948年,終因資金周轉不靈,以“山空水盡”為標題在報紙上刊登了停工的啟事。這是民族資本企業在舊中國不可逃脫的命運,雖有過鼎盛,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了。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