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古雅好可抒懷
博古圖是人們通過圖畫的形式來博通、識別古物的一種方式,其最初源流還要追溯到北宋時期宋徽宗命人所撰《宣和博古圖》一書。此書以類似現在圖錄的形式將當時皇室所藏數百件商代至唐代青銅器、瓷器、玉器、石雕等器物一一描繪成圖畫,集結成卷,以便對博覽、鑒賞古代器物能有一個借鑒、參考作用,由此得名“博古”。

▲ 清康熙 青花博古圖花觚
與宋代金石學發達、博古風尚興起相似,明代中晚期也是一個慕古、尚古風潮日盛的時代,江南富庶之地,文人聚居之所,收藏古器的風氣十分普遍。明人黃省曾《吳風錄》中記載:“自顧阿瑛好蓄玩器、書畫,亦南渡遺風也。至今吳俗權豪家好聚三代銅器、唐宋玉窯器、書畫,至有發掘古墓而求者。若陸完神品畫累至十卷,王延結三代銅器萬件,數倍于宣和博古圖所載。”文征明《沈周行狀》中則記載:“佳時勝日,必具酒肴,合近局,從容談笑,出所蓄古物圖書,相于撫玩品題以為樂。”這種文人對古物的熱衷,正是博古圖、紋興盛的直接原因。

▲ 清康熙 青花博古圖粥罐
晚明社會商品經濟發達、市民文化活躍,源于文人名士的慕古風尚和文化取向不僅在官宦、商賈等富庶階層中引起了共鳴,也在普通市民階層中產生著影響。有錢者千方百計收購古物,博學好古、怡情悅志也好,粉飾門面、標榜風雅也罷,他們需要這些文化符號來表露一種不流于庸俗的生活;而非權非貴的文人學士、普通市民,即使沒有雄厚的金銀去置換大量古器,那借助博古圖畫或帶有博古紋飾的器物去寄托雅好、慰藉情懷、附庸風雅,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

▲ 清同治 青花開光博古花鳥大方罐
這一來自各個階層審美、文化上的需求,自然催生了瓷器這一重要工藝品類中博古紋裝飾的興起。
康熙博古稱典范
康熙一朝瓷器上的博古紋,幾乎在所有器型上都可見到,罐、碗、杯、盤、香爐、筆筒、花觚、膽瓶、粥罐、茶壺、棒槌瓶、將軍罐等等。有的純粹作為主題紋飾,或在錦地圍繞、冰梅開光中成為主體紋飾;有的或輔以開光,或配合山水、花鳥題材共處一器,兩面對照、相互映襯,豐富了視覺感官;還有一些則會將博古紋作為邊飾、間飾,配合其他題材的裝飾效果。

▲ 清同治 青花博古大盤
康熙瓷器上的博古紋采取了類似繪畫的多樣器物集中排布的方式,紋飾中少則描繪四五件器物,多則八九件,更多的還可見十四五件者,琳瑯滿目,錯落有致。紋飾中常見的器物種類包括瓶、鼎、爐、書卷、水盂、香熏、花幾、如意、方勝、古琴、掛燈、蕉葉、瑞草等,無不是案頭珍玩、文人喜好、祥瑞古雅之物,任由其中或多或少某幾樣組合在一起,都是可供清賞的博古裝飾。

▲ 清光緒 馬慶云繪粉彩博古圖瓶
此中,瓶、鼎、爐、水盂、書冊錦卷幾乎是任何博古紋飾中必要出現的物件,而且往往以瓶、鼎作為畫面的中心,還要在內中插上孔雀羽或祥花瑞草,這大概寓意著萬事平(瓶)和、安定(鼎)為貴吧。
博古極致畫中畫
雍正、乾隆及至清代中晚期的博古紋瓷器較之康熙時期變得更加普遍,如今能見到大量的傳世作品,其紋飾布局基本沿襲了康熙朝創下的風格,只是在制瓷工藝手法上更趨多樣化了。除了經典的青花外,粉彩由于設色上的更加自由而越來越多應用于博古紋的繪制中,更出現了堆塑以及多種工藝綜合并用的博古紋瓷器。

▲ 清光緒 許品衡淺絳彩博古紋帽筒
至少從乾隆朝開始,博古紋也成了清宮御用瓷中的一個品類。比如從乾隆到道光朝都可得見的一類胭脂紅地軋道粉彩開光博古圖碗,就是為清宮上元節所特別燒制的器具。此碗外壁四個開光內繪吉磬、如意、寶瓶、寶鼎、五谷、燈籠等,間飾金彩,有五谷豐登、四季平安、吉慶有余等寓意。相比于民窯器畫風的隨意,官窯瓷的博古紋繪制更為講究、細膩,圖案對稱分布,構圖繁密,設色富貴華麗,盡顯宮廷典雅莊重之氣。

▲ 清道光 胭脂紫地軋道粉彩開光博古圖碗
清代中期以后,隨著清王朝的逐漸衰落,制瓷的技藝水平、精細程度、審美水準已不能同康雍乾盛世相提并論。整體來看,博古紋瓷器依然大量燒制,但越來越變得平庸化。這一時期的博古紋瓷器,在博古器物種類方面有了大量增加,出現了一些前朝不常見的器物,比如盆景、魚盆、鎮紙、鳥籠、鸚鵡、山水畫、筆架、漆盒、硯屏、爵杯、羽扇、五谷、燈籠等,而一器之上所繪博古器物多者則可達20多件,甚至不惜通篇構圖。如此一來,雖然突出了“博”的一面,但觀賞起來卻少了一些“雅”的味道。

▲ 清嘉慶 粉彩開光博古圖碗
博古通今,雅逸清賞。這些流傳至今的博古紋瓷器,一件件紋飾雖有不同,精粗雖有差別,但擺在我們面前的不都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匯集而成的一個微縮景觀嗎?它們曾經慰藉著古代文人雅士的儒雅情懷,同樣也在感染著今人絲毫不減的懷古情結。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