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提到的唐卡文物就是藏區傳世唐卡,目前已被國家列入重點文化文物保護項目。
【唐 卡】
唐卡(Thang-ga)系藏文音譯,即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題材廣泛涉獵藏族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作品,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和宗教色彩。

唐卡采用鮮亮的色彩描繪神圣的佛教世界;顏料采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以及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圣。

唐卡繪制要求極其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藏傳佛教經書所述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制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余年。
【唐卡的制作】
因為唐卡這門藝術本身是與藏傳佛教息息相關的,所以唐卡的繪制會比其他的繪畫多一些講究,繪之前要想活佛問仆,選擇吉日,沐浴凈身,焚香禱告,一邊誦經,一邊備料。然后經過準備畫布、定位起稿、著色、勾線、描金、開光加持等過程。繪制一幅簡單的唐卡需十幾日至幾十日,復雜的唐卡要數月至幾年。顏料都選用天然物,色彩保持時間長,百年不變色。
研制畫料
唐卡多為重彩畫,顏料配制十分講究,繪制唐卡的顏料傳統上用金、銀(畫面的金色部分以黃金制成,銀色部分以白銀制成)、珊瑚、珍珠、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礦物原料,以及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原料,勾線著色后,繪制于打磨的棉布上。

繃畫布
花布要經過篩選,選擇平滑并且有厚度的白棉布,布上不能夠有污點、小孔裂縫等。將選好的白布裁剪好后繃在畫框上,繃布的線要使用沒有彈力的線。
繃好的布要上膠,將膠水均勻的涂在畫布兩面,這一步決定著后期上色的好壞,待膠干后再用白土汁均勻的涂在白布兩面,將布面上的細孔都被填塞平整。

打磨布面
磨制畫布需要兩道工序,即粗磨和細磨。先是數次的粗磨,上好白底的畫布陰干后,用手感略粗的磨石輕磨,打磨的順序總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每次打磨都要陰干一次。細磨是畫布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為了便于構圖上色,首先在涼水中調入少量的膠,在畫布正面均勻地涂抹,陰干后用光滑的磨石打磨三至五遍。

起草構圖與造像度量
唐卡的起草構圖是整個繪制流程的基礎,這一步驟是按照唐卡的造像度量規則,將要繪制造像的尺寸、比列、位置做了相應安排。先用碳筆在白布上將要畫的圖案精致的打出線稿,通過打線素描先畫出神、佛像的骨架并確定比列,然后畫上衣服、瓔珞、寶冠及法器等,最后再畫上山水、幸運、花草、鳥獸房屋等。神、佛像的繪制有嚴格的度量標準,畫師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掌握的很好。

著色
畫師按順序先對面積較大的衣飾進行著色,然后是天空、景物、地面,面部要到最后才上色。為使各部位顏色深淺有變化,著完色后就要對各種顏色進行加粉處理,使顏色有深淺明暗變化。

勾復線
被顏料覆蓋過的底稿進行勾復線,這個步驟很復雜,有時要勾出無粗細變化的“鐵線”,有時又要粗細不同、頓挫有致的“變化線”。唐卡中十分喜歡用金、銀等金屬,一般在神、佛像面部鋪金,并用金線勾勒衣紋。

修整
唐卡畫師在最后會對所畫的唐卡進行修整,比如調整不均勻的部分,并且對畫好的內容用藏文標注,并編制序號。

唐卡開眼
這是繪制的最后一道工序,開眼也是整幅唐卡的點睛之筆。畫好的唐卡神佛像的眼部往往要留在開光儀式上完成,畫師會算好日子,靜養身體,待神清氣爽時,輕輕一筆,繪完眼部,賦予唐卡畫像生的靈氣。上述步驟全部完成后,唐卡經過裝裱,由高僧活佛開光加持,還會用朱砂在唐卡背面寫上經咒,有的還會按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模”,使唐卡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以保佑結緣人平安健康。

此番國家文物局斥巨資的初衷是把拉薩文化文物真正保護起來,且沖刺世界文化遺產申遺目標。其中包括拉薩古城整體保護修繕和申遺工作,對77處重要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唐卡是重點),對西藏博物館等9座博物館進行新建(改擴建)或展陳提升。

希望,在未來五年,在國家重點保護下,有更多藝術細胞的藏族青年甚至其他民族同胞投入到唐卡魅力的懷抱,讓藏族唐卡繪畫藝術被更多世人所了解、所尊敬。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