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圖》局部
謎一般的男子,千百年來難解之謎
張擇端,北宋末年著名的畫家。對于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沒有任何史料記載。他就像一個幽靈,進獻了《清明上河圖》之后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禁讓人好奇,這個謎一般的男子到底經歷了什么?一個大活人,怎么會一點痕跡都沒有呢?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描繪出來的世界豐富多彩,精心刻畫眾多的人物及建筑物,實在不是一人之力所能負擔。然而,《清明上河圖》的真跡,不僅筆觸逼真,而且超過五公尺畫軸的筆法一致,如果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幾乎不可能維持相同的風格,這也經過了專家們專業手法的鑒定。

之所以對于這幅畫究竟是否出自張擇端一人之手抱持懷疑的態度,其中一個原因,是幾乎找不到有關張擇端的公開記錄,與這個時代的著名畫家郭熙、李唐、黃庭堅等人相較,他似乎一點名氣也沒有。
張擇端唯一線索,只有85個字信息
有關張擇端相關資訊的唯一線索,只有85個字的信息,這些信息就是現存于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后面第一個題跋者,金代人張著的跋文。
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這段題跋至少證明了張擇端的存在,但對于這個人的生平,誰也不清楚。

金代人張著的跋文
金人張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圖》后面寫下的這85個字的跋文,距北宋滅亡僅五十八年,張著的題跋是關于張擇端身世最早的記載,也是世上唯一的記載(可稱為孤證)。后世有關《清明上河圖》及作者的依據皆源于此處。
金人張著的題跋確實是最有價值的史料,也是對張擇端身世最權威的記載。
說法不一,宋徽宗親筆落款
其他的題跋尚有宋徽宗用“瘦金體”,在畫軸的開端寫的“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倘若為真,足可證明張擇端是北宋末期的人。然而迄今仍留存的這幅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上,并沒有宋徽宗的親筆落款。究竟是在轉手的過程中不見了,或者本來就沒有,不得而知。

宋徽宗
一般說法認為,徽宗期間,翰林院人數擴增達數千人之多,張擇端是其中一人,《清明上河圖》在他的筆下誕生,呈獻給徽宗。
然而,這樣的“通說”尚有疑點:
北宋時期編纂的《宣和畫譜》20卷,收錄了晉代到宋代231位畫家的6396幅作品,但是沒有提到《清明上河圖》,也沒有張擇端的名字。這可讓研究人員傷透了腦筋。

《清明上河圖》局部
也有一說認為,在北宋滅亡后,南宋因為懷念北宋而描繪出《清明上河圖》。明代著名的文人董其昌就是采這個立場。
還有人由此類推張擇端是金人。只是,如果張擇端是南宋人或金人,應該不可能對北宋的京城開封如此熟悉。到金朝時,開封的繁華早已被摧殘殆盡,只能完全靠傳聞或者記錄創作。
生平記錄幾乎為零,唯獨留下傳世名畫
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沒有留下很多生平記錄,但是他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留存于世,廣被頌揚。張擇端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

《清明上河圖》局部
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 牲畜形態,房舍、舟車、城郭、樹木橋梁、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我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經濟活動,將民眾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確地藝術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

《清明上河圖》局部
正是由于張擇端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才使得《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如此高的藝術水準,廣被后人贊譽。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