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帥 張學良
在世人眼中,張學良是風流倜儻的民國四公子之一,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少帥”,似乎有點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一介武夫的味道。而實際上,張學良不僅自己作詩寫字,還善品鑒,喜收藏,廣交文人雅士,是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收藏家。

三張合影:左起張學良、張大千、張群
張學良的古代書畫收藏開始于上世紀的20年代初期。他在處理軍政事務之余,曾經常到京津地區書畫店和古董鋪去“尋古”。1924年秋,他在天津一家舊書店的舊紙堆中偶爾發現一軸古畫。因年代久遠,畫面上一片污垢。但依稀可見所畫的是一松一楓,樹下有一老者,手提竹籃,筆墨精湛,應是名家之作,但畫上未署名款。店主可能并不認識張學良,見他細細品味畫作且有購買意愿,即開出高價,張學良毅然重金購下。后請天津一位知名的鑒賞家鑒定,發現竟然是南宋名畫家李唐的真跡,堪稱國寶。自此之后,張學良的書畫收藏興趣一發而不可收拾了,他的收藏,涉及到古籍、文玩、書畫等領域,上至晉唐五代宋元下至明清精品,門類齊全豐富,其中有王獻之《舍內帖》、李昭道《海市圖》、董源《山水卷》、郭熙《寒林圖》、宋徽宗《敕書》等。張學良曾在帥府內設置“定遠齋”

張學良藏品
日本關東軍占領了沈陽大帥府之后,有些日軍將領欲私吞定遠齋的書畫收藏。但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卻命人將在大帥府所搶掠的錢物與書畫,造冊裝車運往北平,送交張學良本人。此用意異常陰險,若張學良收下,則他在中國民眾中的形象變成重財輕義。張學良識破日軍詭計,命他們將財物與書畫仍然運回沈陽大帥府。據傳火車返回時途徑山海關,曾遭車站上的日偽守軍洗劫。但定遠齋書畫藏品絕大多數后被追回,收藏于偽“奉天博物館”中,但仍有小部分書畫不知去向。

“西安事變”之后,張學良隨蔣介石飛回南京,從此失去人身自由,他曾將庋藏在西安行署中的書畫委托蔣介石的私人顧問澳大利亞人端納暫為保管。后來趙四小姐等人親自將這些收藏護送運至浙江省奉化溪口,暫存于雪竇山山頂的中國旅行社庫房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批書畫藏品又隨他先后輾轉于安徽、江西、湖南、貴州等地,最后轉運到了臺灣。它們與主人一起歷經戰火硝煙,飽受顛簸流離,它們成為了張學良先生漫長的囚禁生涯中除了趙四小姐以外,重要的精神寄托和心靈慰藉之一。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