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漆器所用涂料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不僅漆色光彩照人,而且耐潮耐蝕。

中國古代漆器的工藝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據記載,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出土,名朱漆姆木碗,碗高5.7厘米,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
漆器發展最快的是唐朝以后。由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漆器大放異彩,在藝術、技術以及生產上皆遠超過前期,呈現出華麗的風格,漆器制作技術也往富麗方向發展,金銀平脫、螺鈿、雕漆等制作費時、價格昂貴的技法在當時極為盛行。

到了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飾技藝更為成熟,當時不僅官方設有專門生產機構,民間制作漆器也很普遍,所制作的器皿樣式多種且富于變化,造型簡樸,表現出器物結構比例之美。
明代時期,漆器跨入新的階段,官方設廠專制御用的各種漆器,漆藝名家更是輩出﹐如明初的張德剛、包亮,明代中期的方信川,明末的江千里等。
對于漆器收藏,業內普遍認為,漆器是古董收藏中的最后一只“潛力股”,主要原因是漆器以其工藝繁瑣稱雄于世。古代漆器向來講究“百里千刀一兩漆”。也就是說,要走100里路,在漆樹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兩生漆。而對于漆器制作來說,必須經歷制胎、水裱、推光、生漆調細等上百道工序,稍有疏忽,就前功盡棄。因此,一件漆器的制作完成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漆器收藏從漆藝發展史角度看,有兩次高峰:第一次在戰國、秦漢時期,湖北江陵包山楚墓出土過一件彩繪漆奩,它描繪的是楚國貴族出行的場面。第二次高峰在明清時期,明代漆工藝家黃成撰寫了《修飾錄》,書中將漆器工藝分為14大類、101個品種。
據悉,故宮博物院現存大約1.7萬件漆器,其中出土的漆器數量極少,傳世的主要集中于元明清三代。從拍賣紀錄也可以看出,元明清漆器大都做工精美,保存較好,成為漆器收藏與拍賣的主力軍。
然而,在內地拍賣市場,漆器雖屢創高價,卻遲遲沒能異軍突起、形成規模。對此,清華大學特約研究員李彥君認為,漆器的市場類似玉器市場,主要以明清兩朝的器物為主。主要原因在于漆器不利于保存和把玩,加上人們對元以前的器物還未有足夠認識,導致國內高古漆器的價格還處于低位。


要想發掘漆器的投資價值,首先要對漆器的種類有所了解,如明清漆器,就分為14類,包括罩漆、描漆、描金、堆漆等工藝。從目前的拍賣市場來看,剔紅、百寶嵌等較受寵,收藏人士可依自己的愛好建立門類。若有機會入手一件漆器,必定是收藏界羨煞旁人之事。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