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彩票在博弈價值之外又增加了一項新價值。那就是有不少彩民在購買彩票時,把彩票當成了收藏品,集彩成為收藏領域的新亮點,在廣大彩民中已然形成流行時尚。
去年,有位彩民在錯過兌獎日期后才發現自己中了500萬元大獎,正當他懊悔不已的時候,某彩票大廳負責人愿以50萬元的價格收購這張過期彩票,這也成為目前為止中國彩票史上身價最高的一張過期彩票。
說到彩票,可能有人認為它是舶來品,其實早在秦漢時期,就出現了彩票的雛形“蒙彩”。到了唐代,彩票業已初具規模,詩仙李白在《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之一)》中曾寫道:“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這兩句詩生動地勾勒出了當時博彩業的熱鬧場景。元代的“拈鬮射利”和清代的“闈姓賭榜”是民間發行的規模較大的彩票。而我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最早由官方發行的彩票,是在晚清咸豐、光緒、宣統年間。1899年,南洋煙草公司以政府賑災名義發行了“江南義賑票”,這是我國近代第一種本土發行的彩票。1902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批準發行的“湖北簽捐彩票”,這張彩票的正上方為武備學堂衙門的正視圖,而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彩票下方及邊沿構成的清代代表性圖案“蛟龍出海戲珠圖”。

湖北簽捐彩票
到了民國初年,彩票風行,至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曾先后發行了多種多樣的彩票,其用途涉及廣泛。既有為籌集各省督軍軍餉,曾以“慈善”“善后”等名義發行的彩票,如“湖北有獎義券”“公益獎券”“慈善救濟副券”等;又有國民政府為籌集發展航空筑路經費,多次發行的“航空公路建設獎券”,還有救濟難民的“黃河水災救濟獎券”和“長江水災救濟獎券”等。據有關資料記載,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財政部門為添補財政收入及資金周轉,曾多次發行了有獎公債券,中央儲蓄會也數十次發行了有獎儲蓄券,這些券品印制正規,設計較精美。

民國報國儲蓄彩票

1987年,新中國發行了第一套彩票,由此翻開了中國彩票發行史新的一頁。
彩票是一種歷史的產物,有著豐厚的歷史價值及文化內涵。總體上講,晚清民國彩票更偏重于功能性,比之新中國發行的彩票,無論是從欣賞角度,還是在文化層次上,都不能相提并論。但晚清民國彩票包蘊的歷史信息,卻絲毫沒有影響它的收藏價值。雖然彩票是一種獎券,人們兌獎后也往往丟棄,但是如果能夠流傳下來,特別是晚清民國的彩票,更是鳳毛麟角,因而更具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
不過收藏彩票應注意“彩票發行時期、發行量和存世量”,和所有進入收藏市場的藏品一樣,“物以稀為貴”是不變的真理。除了了解這些最基本的資訊外,收藏品相很重要。所謂品相是指彩票整體外觀的完整程度,彩票品相的好壞直接影響其收藏價值。無論何種類型彩票,最終應該做到的是盡量保持票面平整,無折角、裂痕、污漬,盡可能地提高收藏質量。此外,屬于聯式彩票的,盡量不要破壞其完整性,力爭保持原有風貌。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