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時期的著名畫家展子虔、吳道子、顧愷之以及周文矩等都曾經創作過《大禹治水圖》。明代的宮廷畫家李在也曾經畫過一幅《夏禹開山治水圖》,以紀念大禹治水的偉大功績。但可惜年代久遠,這些畫作都已經無法見到了。目前被人們廣為熟知的是這幅曾經是清宮舊藏,現珍藏于我國臺灣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圖》。

《大禹治水》故事圖
而到了清朝乾隆時期,乾隆皇帝別開生面的命人將這個傳說用刀刻在一塊玉石上,這件令人嘖嘖稱奇的玉雕更為生動、立體的向世人展現了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壯舉。
這塊玉石的玉質取自新疆的昆侖山之玉,是世界上最大的玉器,成品高224cm,寬96cm,座高60cm,重達5330公斤。玉料取自海拔近5000米的山脈,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個月才能進山開采玉料,在當年極端原始的開采條件下,單是把這玉料從山上移至山下,最少也要需要兩三年的時間。 那時為把這龐然大物從新疆運到北京,用一百多匹馬拉的大車,并隨同一千個人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冬天就往路面上潑水,使它結冰,讓玉石直接在冰上滑動。據說平均每天只能走5~6公里,而從和田到北京的距離約5550公里。這樣,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把它運到北京。
運到北京后,乾隆皇帝覺得,如果把它雕琢成一般的器玩,未免“大材小用”,實在太可惜了。因此,他決定把一幅宋人畫的《大禹治水圖》,雕刻在這塊玉石上。于是就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刻。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御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及詩和兩方寶璽印,刻在玉山背面,又花了兩年時間。最后欽定,放在寧壽宮樂壽堂內,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
這些崇山峻嶺、洞壑懸崖和樹木野獸,以及鑿石開山的人們,是玉匠師們利用玉料的天然形勢雕刻的,整個玉雕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形象地反映了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壯舉。玉山底座是銅鑄成山的形狀,并鑲嵌金絲,顯得十分精致而富麗。
據說倘若讓一個人來雕刻完成這項龐大的工程,需要使用400年的時間。佇立在這座“玉山”之前,又怎能不被這一整塊美玉雕刻的“玉山”觸動心目。開采、運輸、雕刻。。。。。。凝聚了多少人的心思,又花費了多少人力財力啊。制作這樣一個巨型玉雕,既有乾隆千古圣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跡自勉的含義。

大禹治水玉山整圖
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國的國之瑰寶,被譽為“玉中之王”。


大禹治水玉雕局部
如今200多年過去了,大清朝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紫禁城里無數的奇珍異寶也歷盡劫波,或消失,或損毀。可這座《大禹治水圖》玉山,卻奇跡般地安放在原地,從未移動半步,也未損壞分毫,可能與玉山的巨大和特重有關,也可能是神靈的保佑吧!這也印證了乾隆皇帝在玉石上的那首詩:“功垂萬古德萬古,為魚誰弗欽仰視。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悔”,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觀眾前去觀賞。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