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令人不解的是,那些被老爸當做寶貝的火花藏品,他也并不是十分了解,雖然十分篤定自己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火花收藏者,但對自己收集的火花背后的歷史故事卻是一問三不知。如此行徑引發嘉賓眾怒,佟大為直指:“你這是陷入誤區!”,孟非也補充稱:“不要講什么文化傳承,你這種行為根本跟女人要買包是一樣的。”謝依霖更是一改往日搞笑畫風,講出“沒有研究的火花是畫不是歷史”的金句。

《四大名助》劇照
火花的由來:
火花,就是火柴盒貼畫,即火柴商標。在國外稱之為磷寸票、火柴貼紙、火柴標簽、火柴畫片等。隨著火柴的誕生,火花(火柴商標)也自然應運而生,世界上最早的一枚火花始于1827年英國的約翰·華克牌火柴(最早研制成功的磨擦火柴),華克的頭像為其商標圖案。1879年(光緒五年),我國開始有了自己的火柴廠—由日本歸國的廣東籍華僑衛省軒在佛山文昌沙建成的廣州巧明火柴廠。巧明火柴用的是“舞龍”牌商標,這是中國第一枚火花(火柴商標)。
后來隨著歲月的流逝,火柴盒上的商標貼畫已突破了單一商標的概念,其圖案設計的選材隨之擴大(內容內涵已超出原商標的特定含義)。一個火柴廠,可以設計出成千上萬種火柴貼畫,有的是分套設計,每套4枚、8枚、12枚不等,有的多達108枚(水滸傳108將),還有的一套有數百枚(世界名畫)。這樣,人們似乎認為再稱其為“火柴商標”似乎有些不貼切了,收藏者們便為其取了一個頗具詩意的名字—火花。

火花具有怎樣的價值呢?
首先,是火花的文物價值。眾所周知,早先的火柴稱之為“洋火”,當年瑞典、日本等國商行為打開中國市場,在火柴商標設計上盡量采用民間喜聞樂見的畫面,以迎合我國人民的欣賞習慣,如龍、麒麟、(吉祥)、蝙蝠(福)、花鹿(祿)、仙鶴(壽)等,如此商標上保留了當時民俗風情,現存世極少的火花如《康有為與戊戌變法》、《“蟠桃祝壽”與慈禧六十壽辰》、《醒獅》、《孫中山與中華民國》等,已成為珍貴的文物。

其次,是火花的歷史價值。小小火花印證歷史,火柴是生活必需品,到處可見,因而歷來成為政治宣傳和商業廣告的載體。火花上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歲痕,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國慶紀念、運動會、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等也都頻頻映現在火花上,一枚枚火花酷似袖珍的歷史畫卷,收藏火花似乎在收藏歷史。


三是火花的藝術價值。火花盡管只有方寸之大,卻是一個藝術大世界,火花上印有古今畫家名作、書法大師的墨寶、世界名畫珍品,還有旅游風光、奇珍異獸等圖案設計,同時火花的設計多講究藝術品位,藝術形式多樣,有攝影,有木刻,有國畫,有裝飾畫,還有剪紙藝術等等,一枚枚火花就是一件件袖珍藝術品。

四是火花具有升值潛力。由于火柴是消耗物品,保留下來的火柴商標(火花)日趨稀少,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時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珍貴火花已難已尋覓,價格也自然不菲了。
祁門火柴廠于1972年興辦投產。多年來,生產的火柴曾銷往全國許多省市。祁門火柴使用過的火花多達20余套(見右附彩圖),包括黃山風光、十二生肖、水滸人物、花木盆景等等,利用火花方寸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欣賞作品。

如今,隨著各種打火機進入市場,火柴使用頻率雖大為降低,但火花仍在創作、生產,繼續為收藏者所青睞。
作為有如此價值的火花,的確值得我們收藏,但是收藏不當,不能對自己的收入量入為出的進行收藏只會像前文說的那位爸爸一樣,對家庭的不負責任,引起家庭成員的極大不滿。因此,無論我們收藏什么藏品都應該學習如何把控收藏風險,多聽聽相關領域專家教授建議如何做一個成功的收藏者。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