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石 》 清·鄭燮
這首描寫竹子的詩句,我們耳熟能詳,竹子竹枝桿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梅松竹”歲寒三友等美稱。


對于竹子的喜愛,古人不僅為它詠詩作畫,還會在它身上雕刻出精美的圖畫,這就是竹刻。竹刻又稱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類的一種欣賞價值很高的工藝品。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各地,明代時的江南竹刻藝術已達到全盛時期,發展為各具特色的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為代表的"嘉定派"。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名錄。

在清代嘉定派竹刻名家中,周顥(1685-1773),清代畫家、竹刻家,字晉瞻,號芷巖、芷道人、芷叟、雪樵,因蓄美須長髯,自號髯癡,人呼周髯。嘉定(今屬上海)南翔人。性好嗜酒,至老豪飲不減少年。天資聰穎,個性磊落不羈,不樂仕進,與人交往和善可親。是嘉定竹刻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竹刻史上的轉折點和里程碑式的人物,有“二百余年,首屈一指”之譽。

周顥
周顥擅長畫竹,興酣落筆,風枝或雨葉栩栩如生。

竹林幽居圖軸 清乾隆二十年(1755) 上海博物館藏
周顥書畫創作相對隨意,“偶然欲畫,畫成隨手乞人”,但于刻竹一道卻自律甚嚴,“其運刀時,若絲發未稱意,雖垂成,亦斧以斯之”。因而其作品存世量非常少,據不完全統計有百余件,其中雕刻作品不超過三十件,上博收藏周顥作品最多,也不過十幾件。

竹石圖紫檀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

云林小景圖竹筆筒 清乾隆前期 上海博物館藏
以陰刻法鐫山水小景,用刀如筆,一刓而就,近山遙山,形簡意足。畫面上方陰刻行書:“倪云林詩畫,寫意賦景,每自超然。蓋不逐于物中,故能游于物外。山之顛,水之涯,得之于心。芷若。“

竹石寒泉圖筆筒(一對)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上海博物館藏
其一鐫刻款識“雨窗岑寂,枯坐若面壁僧,弄筆作竹石寒泉,頗得象外之致,芷道人”,另一鐫“壬午夏日法冷元人筆意,芷道人”。是年作者七十二歲。周顥竹刻雖為陰文,亦具深、淺二體,此器即為淺刻的典型。淺刻利于用刀的流便,缺點是層次欠豐厚,力度亦嫌未足。周顥獨能于淺刻中見精深之境,具沉。

松壑云泉圖竹筆筒 清乾隆九年(1744) 上海博物館藏
與周顥較多創作的簡筆蕭疏之景不同,這件作品構圖滿密而繁復,洋溢著生機勃勃之氣。據所刻“乾隆甲子長夏,芷巖制”款識,知其創作于乾隆九年,時年周顥六十歲,在藝術上開始全面成熟。作為周顥竹刻山水的代表作品,集中體現出他刻竹有繼承有發展,“朱、沈一燈隱隱相繼,而又神明變通乎其間”的獨到成就。

古木竹石圖竹筆筒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寧波博物館
土坡秀石,枯木參天,樹石后新篁老竹數竿。背題:“古木槎枒歷歲年,相依竹篠石壇邊;東皇亦自勤回護,遮蓋濃云盡意眠。”款:“壬午夏日,芷巖。

周顥 三僧道禪圖竹筆筒 寧波博物館藏

藤蘿映月端硯 清雍正-乾隆初 天津博物館藏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