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雙博館有一間國寶館,在3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內陳列了一件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雖然被透明的玻璃外罩保護著,梅瓶在燈光照射下還是閃爍著華麗的光芒。那瓶身通透的藍色傳遞給人一種悠遠而寧靜的特質,似乎在告訴參觀者,它的背后隱藏著眾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無價之寶當年只賣了18元。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間輾轉了六百年能夠保存得這么完整真的算是一個奇跡。
埋沒民間:開價16元,18元成交
梅瓶曾經的主人是揚州輕工機械廠的退休工人朱立恒先生,這件國寶本是他家祖傳之物。1976年地震震情緊張,因擔心梅瓶在地震中遭到破壞,朱立恒瞞著媽媽和哥哥來到文物商店,當時收購人粗略驗瓶后開價16元,最后以18元成交。

這個梅瓶傳到他這一輩應當已是第六代,傳說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朝廷做官,從宮中得到梅瓶后一直視其為家傳之寶,每年只在年三十晚上才將梅瓶的畫像掛在屋內瞻仰,事后又匆匆收封。他清楚記得,1945年他家住江都時,曾有人以18石米作為交換向他母親收購梅瓶,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還是被他的母親拒絕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他的母親為保護梅瓶不被搶奪破壞,還用黑墨汁把瓶上的白龍紋遮蔽起來,用棉布包裹著藏于床下。

冷落:被誤定為清代瓷器
由于對元代瓷器缺乏研究,所以誤定此瓶為清代瓷器,于是長期置于店內并未給予重視。一次,上海市外貿公司的沈勝利先生來揚,見到藍釉白龍紋梅瓶,沈先生對梅瓶的時代提出了異議。由此,受到冷遇的藍釉白龍紋梅瓶開始引起揚州文物商店及中國古陶瓷學術界的關注。
1978年在北京舉行的“各省、市、自治區征集文物匯報展覽”時,揚州的這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首次亮相,引發了國內眾多博物館的極大關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館紛紛向揚州文物商店表示了想收藏此瓶的愿望。揚州博物館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捷足先登,以3000元價格購得了這只寶瓶。
輝煌:從3000元飆升至3.4億、40億元
揚州博物館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先銘先生、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兩位古陶瓷專家鑒定,一致確定此瓶為江西景德鎮窯元代藍釉瓷器精品。最終,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寶級文物。
香港一位收藏家欲以3.4億人民幣收購,巴黎出了40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日本出了3億美元的價格,但都未能如愿。
追問:為什么這么珍貴?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之美,在于其生活美、藝術美和技術美。
藝術美: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典型的元代梅瓶樣式。從造型上看,它將豐肩修腹的弧線斜收至脛部時,又以弧線外撇至底邊。這樣的梅瓶肩部顯得更加豐滿,而且整體感覺修長美麗,具有極強的藝術美。梅瓶最大腹徑與高度的比值近似于黃金比,工匠們在長年累月的勞動實踐中不斷發現并創造著美,這種比例并不是他們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一種“技進乎道”的境界,單單欣賞如此比例的器型便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梅瓶瓶身之上描繪有神龍出水、馭云而行的壯美景象,線條流暢,色澤艷麗,詩意盎然,帶給人們以優雅明凈的審美享受。器身通體施鈷藍釉,釉面可見橘皮紋,釉色純凈明亮,晶瑩通透,釉質肥厚瑩潤,勻凈幽雅,閃耀著如藍寶石般的色澤,光可鑒人,精美異常。腹部刻劃一條白色蛟龍飛舞其上,四肢奮力舞動追趕一顆游動的火焰寶珠,俗稱趕珠龍紋。這件梅瓶上所刻劃的龍紋,具有元代龍紋的典型特征,龍首小并微微上仰,張口吐舌,露出利齒。鼻似如意頭,下顎飄揚一縷長髯,雙角微微后翹。藍釉點飾的龍眼,怒目穹張,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襯托下,更顯突出,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龍頸曲折細長,一綹長鬃翻飛舞動。
生活美:梅瓶出現于宋代,初名經瓶,后在民國時期,許之衡所撰《飲流齋說瓷》中稱: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此后約定俗成,便將這種小口、豐肩的瓷瓶稱為梅瓶。隨著人們審美意趣的變化,明清時期逐漸把梅瓶作為一種陳設瓷,有時也作花瓶用。至今,景德鎮燒制的各式梅瓶,作為大眾家居陳設品,仍不失為裝點美化生活、平添生活情趣的常用藝術品。
技術美:霽藍器是元代出現的新品種。霽藍釉是一種添加了鈷土礦料的高溫石灰堿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溫度下一次燒成。據文獻記載,當時霽藍器的廢品率較高。燒制這種產品的時候,窯爐中必須是還原氣氛,且窯溫要控制得當。溫度低了,釉色發黑,溫度稍高就會出現流釉現象。燒制如此完美的大件梅瓶,需將瓷坯置于最好的窯位,燒造優質的產品不僅需要成熟的技術,也需要很好的運氣。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代表了元代景德鎮同類器物燒造的最高水準,令人驚嘆。

元 霽藍釉天球瓶 珍稀奇文博館藏
歷代梅瓶賞析:

唐 長沙窯梅瓶

宋 磁州窯綠釉刻花梅瓶

元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明 哥釉青花梅瓶

清 藍釉梅瓶

清乾隆 青花釉里紅蒼龍教子紋梅瓶

明弘治 黃釉暗刻瑞果紋帶蓋梅瓶

清道光 胭脂紅釉梅瓶

宋 孔雀藍釉褐花梅瓶

元 青花花卉如意垂肩纏枝牡丹紋大梅瓶連蓋

清 銅胎掐絲琺瑯花卉紋梅瓶
在歷史上,梅瓶各大窯系都有,因其造型的修長優美,被認為是天下第一器型,因此一直被沿用至今。無論從造型還是到裝飾,其無不表現出古代工匠的才能和智慧,還有他們那樸實無華的藝術語言。
到了近代,沒有了講筵制度,瓶子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文人喜歡用它插花,由于它的口很小,文人認為這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顯得特別雅致,要是插一朵牡丹就不美,所以相較于經瓶,梅瓶的稱謂更加流行起來。
梅瓶從古到今,在歷代藝術家們的手中不斷發揚、傳承,從最初的盛酒器具,到現代的精美藝術品;從通俗到典雅。這是一個瓶子的故事,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故事。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