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晚,西泠春拍“南宋宮廷舊藏西周重器國寶兮甲盤專拍暨中國青銅器專場”在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舉槌。備受關注的“西周宣王五年青銅兮甲盤”以1.2億人民幣起拍,1.85億元落槌,加傭金成交價為2.1275億元,創造了古董藝術品在中國拍賣的記錄。
據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資料,兮甲盤是已知國內拍賣市場中銘文字數最多、出版著述最多,級別最高、分量最重的青銅器。
兮甲盤高11.7厘米,直徑47厘米,敞口淺腹,弧底,下原有圈足。外置雙附耳,耳與盤壁有細柱支撐。整器造型圖案簡約,耳內外兩側,裝飾連續鱗紋。腹身口沿下外壁,裝飾獸體交連紋一周。兩種紋飾皆屬獸體變形紋,流行于西周中、晚期。
腹內銘文十三行計一百三十三字,銘文如下:

銘文大意:在周宣王五年三月,國王親自率兵討伐玁狁,兮甲隨王出征,殺敵執俘,榮立戰功,宣王賞賜給兮甲馬四匹車一輛。又命令兮甲掌管成周及四方的交納糧賦。南淮夷本來就是順從周王朝的貢納之臣,不敢不繳納貢賦,不敢不運送通商貨物,否則將興兵討伐。凡屬南淮夷來的人,必須到指定的地方留住;做買賣的商人,必須到政府管理的市場營業,膽敢不服從周王的命令,則受刑罰處置。周王朝屬下的諸侯、百姓做買賣,膽敢不到市場上去,膽敢擅自接納蠻夷的奸商,也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青銅器鑒定專家吳鎮烽認為,兮甲盤年代明確,銘文所記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齊全,涉及的人物為周宣王及其重臣尹吉甫,涉及的事件包括宣王伐玁狁的戰爭、尹吉甫司政成周及四方績,以及貿易管理等,對于研究西周王朝與北方玁狁、南方淮夷等少數部族的關系,西周的賦稅制度、市場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價值。
王國維曾將其與近五百字的毛公鼎銘對比,稱“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史,更在毛公諸鼎之上”。

在《國寶百年失落 兮盤今朝重現——析論國寶兮甲盤》一文中,吳鎮烽梳理了兮甲盤的流傳之序。
據考證,兮甲盤出土于宋代,南宋時藏于紹興內府。南宋末年戰亂,此盤流出內府,逐漸湮滅無聞。元代流落民間,大書法家、鑒藏家鮮于樞在僚屬李順父家發現此盤,已被其家人折斷盤足,以作炊餅用具。鮮于樞識寶,遂與收藏。清代又入保定官庫。清代末年,輾轉落入著名收藏家陳介祺之手,之后失蹤,不知收藏所在。
2014年11月在武漢舉行的中國(湖北)文化藝術品博覽會展出一件兮甲盤,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數位專家鑒定,不論從形制、紋飾、皮殼銹色、鑄造遺痕,以及銘文書體,都可以確定這就是失傳已久的赫赫有名的西周重器兮甲盤的真品,并且這件兮甲盤銘文拓本與陳介祺的原始拓本絲毫不差。

自宋代面世以來,宋、元、清、民國四朝的金石書籍中,錄有兮甲盤的重要出版著錄多達二十余種,近現代各家相關著述論文更不勝枚舉。有宋張掄的《紹興內府古器評》、元鮮于樞的《困學齋雜錄》、清代吳大澂的《愙齋集古錄》、近代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嚴一萍的《金文總集》、吳鎮烽的《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等35種圖書著錄,方浚益、王國維、郭沫若、楊樹達、李學勤、連劭名等十多位專家學者進行了考釋,足見其重要程度。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