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母鎮國寶璽”電視播畫面
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收藏品電視購物騙局并非個案,名家字畫、瓷器、玉器、金銀器,應有盡有,甚至還有《清明上河圖》、《蘭亭序》、《富春山居圖》等“傳世名品”。然而,就是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作品依舊不乏購買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盲目相信電視購物平臺的公信力,還有收藏常識的匱乏。
對于電視購物騙局頻現的亂象,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表示,電視購物頻道的受眾群體并非是具有辨識能力和收藏經驗的高端藏家,往往是一些普通的對收藏感興趣的中老年人,這類人群一般沒有雄厚的資金基礎,也缺乏收藏常識和基本認知,只能任由電視購物“忽悠”。因此,無論是從理財投資還是收藏角度來考慮,在電視上售賣藝術品都是不合適的。“如果消費者只是為了作為裝飾品陳設自然無可厚非,但電視購物絕對不是合適的投資收藏渠道”,季濤補充道。
騙術頻出后續維權困難
近年來,收藏類電視購物搭著收藏熱的快車也越發引人關注,同時電視購物的騙術也接連升級,從起初打著齊白石、李苦禪等名家后人、門下的旗號,到工美大師精心獨創、國禮限量版大酬賓等,讓人防不勝防。
電視購物頻道中“還有最后10個名額,還有最后1分鐘……”主持人步步緊逼式的煽情話術,令人感動的多重禮物贈送,越來越緊缺的優惠名額,似乎只要錯過就會一生遺憾,可能不少人腦門一熱就成了他們的“客戶”。
反觀這些騙局并不高明,只要消費者具備一定的收藏常識就很容易戳穿電視購物的“糖衣炮彈”,但是電視購物中夸大的廣告營銷手段往往會讓觀眾防不勝防。在季濤看來,“電視購物中的商家需要給平臺支付一定的廣告費用,這也意味著商品中存在著大量的利潤,看似是撿漏的電視購物其實根本無漏可撿,更不會將數量如此之大的‘漏’放到電視平臺上銷售。”
對于多數參與電視購物的消費者來說,正是因為缺乏收藏常識和撿漏心態驅使他們渴望能借此進行投資,一旦被騙想要維權,難度可想而知。季濤表示,電視購物中存在的亂象,商家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但即便告知了消費者商家的公司名稱,也不乏商家跑路的情況,這都使得消費者的維權異常艱難。因此建議消費者不要輕易出手不熟悉的收藏領域,更不能帶著投資的心態進行電視購物。
虛假宣傳反噬行業口碑
隨著大眾理性收藏意識的成熟,腦門一熱就出手的現象越來越少。對于電視購物來說,那些虛假宣傳廣告可能短期內實現營收,但對整個行業銷售額甚至口碑的反噬性影響已經凸顯。
偷換概念、虛假宣傳、證書偽造、隱形消費等都是不少電視購物騙局中慣用的伎倆,但這種模式的盈利模式是相對短視的。這些兜售貨物的不法商家可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但對于電視購物平臺來說,應該設立更高的準入門檻或者監督機制,因為虛假宣傳所造成的公信力危機,以及對平臺口碑的反噬性影響修復難度可想而知。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