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裝飾工藝主要有胎裝飾、釉裝飾、彩裝飾和化妝土裝飾四大類。

胎裝飾是直接在胎上施藝的裝飾手法,主要有鏤空、堆塑、堆貼、刻花、剔花、雕花、劃花、印花、瀝粉、堆花和玲瓏等,多運用于單色釉瓷。 其中,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珍珠地和貼花是唐宋時期的胎裝飾技法。

刻花,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刻花是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體表面以鐵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紋,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窯焙燒。刻花的刀法分“單入側刀法”和“雙入正刀法”,前者刀鋒一側深,一側淺,截面傾斜;后者刀鋒兩側垂直。刻花線條有寬有窄,轉折變化多樣,兼有線和面的藝術效果。它用刀直接在坯體上刻制,整體感強,裝飾效果頗佳。刻花應用十分普遍,常常與劃花、剔花結合運用。


劃花,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在半干的器物坯體表面以竹、木、鐵扦等工具淺畫出線狀花紋,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窯焙燒。劃花手法靈活,線條自然、纖巧。它用工具直接在坯體上劃刻,操作簡便,整體感強。劃花出現的時間早,應用廣泛,還往往與刻花、剔花相結合使用。


北宋定窯劃花碗

越窯劃花標本

北宋越窯劃花對蝶紋盤
印花,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以有花紋的陶瓷的模印印具,在尚未干的器物坯體上印出花紋,或用有紋樣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體上留下花紋,然后入窯或施釉入窯燒制。印花規格統一,操作簡單,節省工時,生產效率較高。印花技法出現較早,至隋唐時期有了較大發展,宋代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典型作品如定窯白釉印花盤、碗、枕等。清代晚期出現了直接貼印的印花圖案。

纏枝菊紋盞模印內范
青釉印花纏枝菊紋盞
民國時期的貼印花卉紋西瓜罐
剔花,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先在器物坯體表面施釉或施化妝土,并刻劃出花紋,然后將花紋部分或紋樣以外的釉層或化妝土層剔去,露出胎體。施化妝土者罩以透明釉。器物燒成后,釉色、化妝土色與胎地形成對比,花紋具有淺浮雕感,裝飾效果頗佳。剔花技法始于北宋磁州窯,陸續被其他一些窯廠采用。
貼花,有“模印貼花”、“塑貼花”和貼花紙貼花等,是瓷器裝飾技法之一。貼花是將模印或捏塑的各種人物、動物、花卉、鋪首等紋樣的泥片用泥漿粘貼在已成型的器物坯體表面,然后施釉入窯焙燒。貼花紋樣生動,逼真,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這種技法出現于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及唐代流行。貼花紙貼花在民國較為流行。

貼花瓷片標本
珍珠地劃花,陶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工藝過程是在已成型的呈色較深的器胎上施一層薄薄的白色化妝土,以尖狀工具劃出裝飾紋樣,再以細竹管或金屬吸管在紋樣以外的空隙印戳出珍珠般的小圓圈,罩透明釉后入窯高溫焙燒而成。劃花線條和戳印的小圈呈深褐或淺褐色,與白色化妝土形成顏色對比,裝飾效果獨特。它是借鑒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而創制出的一種工藝,晚唐時興起于河南密縣窯,北宋以后傳播到省內周圍各窯及河北、山西兩省的窯場。現已發現采用瓷裝飾技法的窯口有河南密縣、登封、魯山、寶豐、修武、新安,山西介休、河津、交城和河北磁州窯。珍珠地劃花瓷器的造型有枕、瓶、罐、爐、洗、碗、燈等。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