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泥,是古代印章蓋在門戶或包裹封口上的小塊泥土,防止被別人打開或拆動,也稱為“泥封”。 最早關(guān)于封泥的記載來自《后漢書•百官志》:“守宮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漢。秦始皇時期,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簡,作為當時的一種保密措施,上奏官員要將竹簡捆好,并糊上泥團,再在泥上鈐上自己的璽印,然后放在火上燒烤,促其干硬。奏章被送到章臺后,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親自驗查,封泥完好,確未被奸人私拆偷閱,才敲掉泥封殼御覽。魏晉后,紙帛盛行,封泥之制漸廢。

封泥除了用來封朝廷、軍隊的機密文件,后來還用于科舉考試,也可用于封物。封物時主要用于封壇罐,古人把谷物等散碎食品放在罐中,為了防止別人擅自拆啟,用泥把器口填實,然后欽蓋上印。要么就是用布把器口罩住,在罐口沿下用繩扎緊,用封泥把繩頭封住,最后蓋上璽印。

當印抑在泥上時,用的力度不同所得到的效果也是有差別的,古人也就是為了起到保密作用而隨手一按,可恰恰因為這個原因,封泥給人一種渾然天成,難以捉摸的美。

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簡單幾個字卻道出了美的意趣所在,如果僅僅是奇古詭異,那么封泥稱不上美,在欹側(cè)錯落的排列中卻不失平穩(wěn),正是這種“似欹反正”才帶給人以美的感受。

封泥文字除了具有史料價值外,還具有特殊的藝術(shù)價值。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息。1903年,著名學者羅振玉在《鄭廠所藏封泥》 的序中有一段話。道出了封泥的價值所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古封泥于金石學諸品中最晚出,無專書記錄之,玉以為此物有數(shù)益焉:可考見古代官制以補史乘之佚,一也;可考證古文字,有裨六書,二也;刻畫精善,可考見古藝術(shù),三也。"印證古代官制、考釋古代文字、考察古代藝術(shù),這是當時羅振玉認為封泥研究的三方面意義所在。
珍稀奇打造企業(yè)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yè)家收藏網(wǎng)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