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均以“煮水以銀壺為貴,泡茶以銀壺為尊”。

在古代,純銀制品只有皇宮貴族才能擁有,是權利、身份、金錢的象征。到了今天,隨著銀壺市場的熱度不斷提升,銀壺的收藏價值逐漸被人們認可。甚至在近年來的拍賣會上,以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價格賣出,一下子點燃了人們的視野。那為什么手工銀壺會有如此高的價值呢?

使用價值:持久耐用
手工銀壺實在不斷的錘煉中制作完成的,和機制壺比起來,用的再久也不會出現變形,斷裂,漏水等情況。機制壺通過鑄模完成,壺型深,幅度大的壺模具會有難度,商家會通過兩片拼接的方式來完成,加上鑄模銀壺沒有經過捶打,銀片穩定性弱,用久了會出現變形、裂紋、焊縫斷裂漏水等情況。

藝術價值:沒有標準版
與機制的模型做壺不同,手工銀壺隨匠人的心念及客戶的需求可以有成千上萬種永不停滯的變化,在每一個變化中,成熟的不僅僅是工藝,更是對生活的領悟,對事物的認知,對人生的定義。好酒越久越醇越香,銀壺在小錘中一天,幾天,數月重復的敲打中最終呈現的形態總是穩穩地,厚重的,仿若夜深人靜時能走出神靈的。

匠人價值:不可復制
我曾經真切的站在一位捶打師傅旁邊看他完完整整的打出一把壺,那種特制工具與純銀板敲打所形成的聲音清脆而又渾厚,師傅們的動作看似簡單,卻也很單調,沒有定力的人是不可能坐下來打出一把完整又完美的壺的。簡單的動作,單調的坐姿,枯燥乏味的一次次揮臂,都需要全神貫注、高度集中的精神與精力,否則一不小心工具就會砸在手上,不僅傷了自己耽誤了工時,也會影響一件藝術品的整體性。
可以大概計算一下,打出一把手工銀壺的過程大致如此:錘子一秒鐘捶2次,一分鐘捶120次,一小時捶7200次,我們的師傅一天之中有10個小時都在捶打壺,一把壺最少需要10天的時間,那就是捶打720000次,這還只是壺身的捶打次數,壺嘴、提梁、壺蓋等捶打的時間并不計算在內。可見制作一把手工銀壺是一件費時、費工又費力的工作,也可以直接反應出手工銀壺價格昂貴的原因。

收藏價值:不可模仿
齊白石的畫仿品很多,可是為什么都能辨別出是仿品呢?形似容易神似難,世界上沒有相同的葉子,更不會有一模一樣的作品。一件作品的創作,創作的原因,制作的工藝,投入的思想情感,從選料到雕鑿習慣,到審美觀念,到落錘后對理想形態的要求,都能參透?都能模仿?影子再像也是影子,做匠人,做自己,做銀壺,天時地利人和了,能走到歷史該類目下的顛峰,那是運氣;若時運不在,有作品留與人了解,評判,我亦無悔。

2011年的嘉德四季第28期拍賣會上,來自日本的86件金、銀壺總成交近850萬元。其中日本明治時期所造的“黑川榮勝造蓬萊金釜”經過激烈競爭,最終以166.75萬元折桂。北京匡時在2012年春拍再次推出以金銀壺領銜的日本茶道具專場,最后總成交價達1686.2萬元,“工藤延年造饕餮紋龍紋玉蓋銀壺”以184萬元奪得專場冠軍。
經常會聽到一些樣說:“銀壺怎么這么貴,銀子才多少錢一克,不過四塊多”。是的,如果一把銀壺按照銀子的價格賣,是沒多少錢。但是僅僅按照銀子的價格來衡量一把手工銀壺的價值的話,那就是忽視了捶打師傅們付出的艱辛和智慧,更是折損了手工銀壺的藝術價值。
一把手工銀壺,即使看似簡單,它實際上也是一個捶打師傅多天的心血凝聚成的一件藝術品。每把手工銀壺都是一件藝術品,所以它不需要炒作,不需要吹噓。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