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費丹旭七夕圖軸

清 袁耀
此幅畫風工整、華麗,無論布局,渲染,以至點景人物,都很精致,再現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班無人私語時”的場景。

傅抱石《七夕》甲申(1944年)作 七夕
傅抱石《七夕圖》取材“牛郎織女”故事,畫面右下角的牛郎騎在牛背上,抬頭仰望左上方回眸的織女,織女衣襟飄動,若有凄楚之情,而飄拂的云霧,仿佛是將它們分割開來的迢迢銀河。畫家以自家筆墨寫高古人物,跡簡意瞻,古雅而神采飛揚。

董其昌草書《七夕詞》手卷
“長安城中月如練, 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 天上人間不相見。長信深陰夜轉幽, 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此幅董其昌所書唐崔顥的《七夕詞》長卷是董其昌晚年代表性作品。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飄逸空靈。 卷尾處有清初畫壇領袖、“四王”之首王時敏的跋文,更為本品增色。

《七夕紅》陳佩秋

蘇州年畫鵲橋相會

五代佚名乞巧圖
五代佚名乞巧圖 立軸,絹本設色,161.6x110.8cm,美國大都會美術館藏。 此唐宮七夕乞巧圖以鳥瞰式構圖描繪貴族婦女們在庭院中設宴乞巧的景象。畫面場面宏大,幾位體態豐腴的貴婦人有的抬頭向天,有的低首默禱,有的相顧而語,有的布置肴宴,有的憑欄而望,情致宛然,生動可愛。

李嵩 漢宮乞巧圖頁
此幅畫人物雖小,然姿態婀娜,神情動人。人物之結體較修長,為南宋典型風格。城門為方形,也是宋代建筑典型的結構形式,斗栱清晰工整,顯示界畫之嚴謹。持 平而論,以界畫而言但要法式嚴整,尺度于規矩之內又要不失刻板,筆墨要靈活而不逞任,因此畫界畫非要有高超之技巧不可。觀此樓臺之結構謹嚴寫實,將屋內陳 設,一一描繪出來,更有點出景深之效果,為界畫中之佼佼者。

趙伯駒《漢宮圖》
趙伯駒《漢宮圖》,此幅為一紈扇形式的小冊頁,畫漢宮七夕故事,描寫宮娥彩女們在天階夜色涼如水的七夕,登上穿針樓乞巧習俗。

清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七月乞巧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組板畫共有十二幅,按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的順序排列,此為其中之一“七月乞巧”,此圖以琺瑯彩繪雍正帝七月乞巧與其子女在圓明園內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景。“年光欲看已青青,又度天孫河鼓星。我獨愛君山藐漢,中原相望氣何森”。

清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七月“桐蔭乞巧”
清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七月“桐蔭乞巧”,共12開每開縱37cm 橫3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描繪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七夕之夜,女人們以碗裝水置于庭院,然后將一束針散放其中,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列的圖案,據說圖案的形狀 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越靈。

清 丁觀鵬《乞巧圖》 紙本墨筆27.8×384.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全圖墨色豐富,人物頗具動感,是清代宮廷繪畫中合筆畫的代表作之一。此卷用白描寫出七夕夜間庭院中婦女們燃燭齋供的情景。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 “七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網于瓜上,則以為得。”婦女發絲,著墨細勻,衣褶線條流暢,飾紋刻畫細致,佩環飄動,得“吳帶當 風”之姿。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