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秦兵馬俑一直給人一種“灰頭土臉”的印象,但參與過兵馬俑發掘的考古學家們卻都說兵馬俑身上曾畫滿了彩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技術問題,這種彩繪很難被保存下來。近兩年隨著彩繪保護技術的不斷攻堅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色彩留在了兵馬俑的身上。
兵馬俑的彩繪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經過多年不斷地探索研究,在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工作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2005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正式成立,標志著對陶質彩繪文物的保護進入了標準化、規范化的新的階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說:“從2009年開始的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期間,40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已發現200余件陶俑,其中多件身上都帶有彩繪。”
為了保留住兵馬俑和很多彩繪文物的色彩,文保工作者們建立、完善了陶質彩繪文物保護的科學體系,經過多年的艱苦攻關,首次在兵馬俑的彩繪中發現了古人人工合成的“中國藍”和“中國紫”,在彩繪保護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兩種出現在兵馬俑身上的特殊藍色和紫色,后來經過實驗室檢測分析,被確定為“中國藍”和“中國紫”,這種以往只出現在史書中的名字,終于以實物的形態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
設立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不僅承擔著兵馬俑的保護修復工作,還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中心輻射全國,舉辦了陶質彩繪文物修復保護培訓班、標準推廣班,培訓全國各地同行近200人。編制文物保護方案,完成保護修復項目,修復文物千余件。建立了“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青州工作站”等3個基層工作站,實地培訓指導基層保護修復工作,帶動了基層保護修復水平的提高,成為全國的陶質彩繪文物保護的領軍者。

此次展覽選取了從先秦至元代的陶質彩繪文物121件(組),分為“我們的敵人”“化零為整”“我們的方法”“我們的工具”“我們的創新”等五個方面,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在陶質彩繪文物保護領域承擔的項目為基礎,全面展示了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的相關原則、程序,基本的技術知識、保護工作的難點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侯寧彬介紹,彩繪文物因時間、空氣、環境、溫濕度等因素,出現的生漆層老化、陶質的酥粉、彩繪的空鼓、起翹、剝落、表面可溶鹽等現狀,嚴重破壞了彩繪文物的色彩。經文保工作者研究發現,兵馬俑的彩繪都是在陶俑表面刷一層大漆,然后在大漆上施以艷麗的色彩,兵馬俑彩繪的保護難點就在于如何穩定和穩固大漆層,幸運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這項技術已經被攻克。
這次展覽也在布展中,細致的將文保工作者保護彩繪的工作步驟展示了出來,通過文物從“支離破碎”到“完好如初”,從“斑駁殘跡”到“色彩斑斕”的變化,來普及、宣傳文物保護的基礎知識,提升觀眾文物保護意識。此展于2017年8月30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開展,展期3個月。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