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被這則新聞刷屏了!廈門一女子44年前(1973年)存入銀行1200元,歷經44年,得到1484.04元利息,如今取出2684.04元。
成功提取出存款的陳女士喜笑顏開,向銀行工作人員表達感激之情。本來該報道主要關注44年的存款,市民仍能順利支取出現金。雖然的確有網友贊賞稱,“能取出來還得感謝銀行。”但大家似乎最后都把關注點放在44年前1200元巨款,議論紛紛:
1、原來1200都夠娶媳婦的。
2、這44年前1200元是一筆巨款,可以蓋2臺樓房,只可惜存入銀行了,終敵不過經濟的GDP增長,44年后取出2684元,你不理財等于坐等價值縮水。
3、還不如那張單子值錢。
4、.....
沒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44年了,1200元放在銀行到今天也就夠吃一頓飯吧!如果當年拿來投資到藝術品,今天分分鐘都要超越萬達CEO了!比如,今年6月19日晚,黃賓虹巨制《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要知道在1952年的時候,黃賓虹的畫才買1塊錢一幅,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可以買好多副。直到1977年,王雪濤的畫12元一平尺,李可染是15元,縱觀整個70年代,像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等大師級別的畫作,當時收購價都是45塊錢一大幅,齊白石才賣10塊錢一尺。時至今日黃賓虹的畫從1元漲到3億元,價格暴漲了3億倍!由此看來,任何東西都沒有藝術品增值快。很多人都以為把錢存在銀行最安心,穩賺不虧有利息,其實不見得吧。真是深刻的一課啊!
西方國家普遍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少富裕家族購藏文物藝術品重視藝術品的傳世意義,是拍賣行的上百年客戶。“爺爺買、孫子賣這種隔代的、將投資與家族文化血脈相結合的良性傳承模式,使藝術品成為家族最優質的長久性財富。

2015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發布:“2014年末中國大眾富裕階層的人數達到1388萬人,同比增長15.9%,預計到 2017年底人數將達到1528萬人。”日前,《福布斯》中文版聯合宜信財富的《2016中國大眾富裕階層財富白皮書》顯示,作為投資理財市場最富潛力的人群,中國大眾富裕階層數量正在持續增加。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調研,房地產投資首次跌出“大眾富裕階層最青睞的三種理財產品”,下降到第四的位置。同時保險與古玩藝術品投資成為“新寵”,超三成受訪者對其表示了青睞。

古玩藝術品投資成“新寵”
古玩藝術品作為一種具有藝術鑒賞、投資保值雙重屬性的資產類型,其普及也被認為或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引領大眾富裕階層新的投資理財風向標。
而古玩藝術品作為一種具有藝術鑒賞、投資保值雙重屬性的資產類型,其普及也被認為或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引領大眾富裕階層新的投資理財風向標。具體看來,有32.3%的受訪者表示對古玩藝術品感興趣,其中珠寶、字畫、玉器、瓷器是他們最為普遍的選擇。
收藏文物藝術品成為很多富裕家族的必然,原因在于:
首先,文化藝術品收藏是傳承家庭文脈的上佳選擇。文物藝術品不僅可以賞心悅目,與心靈對話,而且其具有歷史、文化和學術的傳世價值,同時凝聚著父輩文化理念的價值取向。
其次,藝術品是高雅的身份名片。收藏藝術品象征著一個人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地位,是進入高層次文化圈的通行證。

第三,藝術品具有較為安全的投資性質。藝術品的唯一性和壟斷性增加了藝術品的價值,尤其是高端稀缺的藝術品精品,伴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通貨膨脹,需求會越來越大,其價格也會越來越高。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藝術品資產與其他資產的收益率關聯不大,所以藝術品特別適合做企業或家庭資產組合配置的選項。
第四,藝術品資產適合慈善和遺產傳承安排。富人具有巨額的財富,其社會責任和未來家族的遺產安排是無法回避的問題。藝術品資產由于其隱蔽性和價格的難以確定性,成為富人在資產配置中稅收籌劃和代際傳承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