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可見,鏡子對古人是多么的重要。但在科學技術沒有今天發達的古代,古人的鏡子不像現在的玻璃鏡;而是質地更為堅硬的銅鏡。
錯金銀狩獵紋鏡
出土于河南洛陽金村,現藏于日本永清文庫。為戰國時代的文物,鏡背飾三組兩兩相對的聯體龍紋、龍紋間配置三組紋飾,紋飾皆錯金系,龍紋軀體并錯金系,鏡體為夾層,以鏡背外緣包嵌鏡面而成。如果還在國內應當屬于一級文物。

王質觀弈銅鏡
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為宋代文物。王質觀弈鏡上面的圖案取材于南朝梁·任坊的《述異志》。圖案分為水陸兩部分。陸地上,鈕右側偏中部雕刻一棵挺拔的大樹,枝葉叢生,鈕左上部兩人席地而坐正在下棋,中間觀棋者即為王質。是宋代流傳下來為數不多的銅鏡。


規矩鏡
無規矩不方圓,古人是非常講究規矩的。這規矩鏡多個朝代都有出土,但以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于1992年出土的最為著名。出土時銅鏡裝于繡絹鏡衣內,置單層五子奩中。弦紐,紐上系兩條絳色絲帶。地紋為粗渦紋,主紋為蟠螭紋。方與圓的對比,形成了一個優美的圖案結構。

西漢透光鏡
藏于上海博物館,此鏡絕對稱得上是古代銅鏡中的翹楚。在陽光或者平行光照射時,還可以呈現鏡背面的紋飾與銘文,效果恰似光線從銅鏡透過一般。民間稱其為"照妖鏡",西方稱為"魔鏡"。其原因科學至今未解,周總理視察上海的時候曾下令當地要弄明白此鏡。
銅鏡,收藏界的寵兒
銅鏡原本是古人使用的照面飾容的生活用品,如今古銅鏡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濃縮文化,鑒證歷史,創造財富,陶冶情操,成為人們投資收藏的古代藝術品。
銅鏡辨偽要懂得“聽聲”、“看形”、“辨銹”、“聞味”
近幾年“銅鏡”一度成為收藏界追捧的寵兒,媒體上炒得沸沸揚揚,動輒上百萬的天價。據了解,香餑餑的“銅鏡”收藏價值極高,但是“銅鏡”存世量極為稀少,一般古玩市場上的多為偽造品。如今“銅鏡”價格一路狂飆,導致偽造情況越演越烈。所以還應掌握一定的辨偽知識。
一是"聽聲",用手敲擊銅鏡,通過銅鏡發出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由于新老銅鏡在制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發出的聲音也不相同。老的銅鏡普遍聲音比較低沉、圓潤,而新仿的銅鏡聲音比較清脆,甚至是刺耳。
二是"看形",觀察銅鏡的形狀,從形狀上對古銅鏡的真偽進行辨別。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有嚴格的比例關系。一般來講,小一點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 厘米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所以,仿制銅鏡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變形。
三是"辨銹",古銅鏡一般入土千百年,其銹色堅硬自然,層次分明,新仿的銅鏡上的銹是后做上去的,很多偽銹都是用各種膠水調和顏料涂抹上去的,強度較低。所以能用手抹掉的銹,極有可能是仿品。
四是"聞味",把銅鏡沾水以后用鼻子聞,新仿制的銅鏡通常會有硫酸味、堿燒過的臭味、銅腥味。而老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另外可以取銅銹一塊,以火燒之,假銹會燃燒并產生帶有化工原料氣味的濃煙,真銹則無。
現在收藏市場大熱,只要是好東西都有人去投資。銅鏡不僅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還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間和投資潛能。如今,隨著人們對銅鏡收藏熱情的日益提高,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仿制的銅鏡充斥市場,即使是有經驗的行家稍不留心也會上當受騙。就其真品來說也比較復雜,傳世與出土的銅鏡不同,全國各地銅鏡的形制、工藝、皮殼、包漿也各不相同,地域性非常強。所以辨別古銅鏡的真偽要在了解古銅鏡的基本知識基礎上,從鑄造技術、形狀、紋飾、銘文、銅質、重量、聲音、銹色等方面綜合考證,這就要求多看書,多實踐,多向專家和行家請教,甚至要了解新的作偽技巧。古銅鏡的價格也不能一概而論,年代、尺寸、品相、珍稀程度、市場需求等都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