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繡是江浙地區漢族特有的傳統工藝品種之一,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間,是以頭發絲為原料,結合繪畫與刺繡制作的藝術品,剛開始是為了表達對佛祖的虔誠,后到元明時期題材逐漸廣泛。發繡多為國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禮品。發繡是漢族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她以無法比擬的象征性,藝術性以及收藏價值已經并將讓更多國內外有識之士為之駐足。

彩色發繡版 南宋 劉松年《斗茶圖》
因為頭發具有特殊性能,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發繡以發代線,利用頭發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細、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繡。發繡白地黑線,適宜繡制摹線(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較少。以質樸素凈取勝,繡品針跡細密,色彩柔和,風格獨特。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彩色發繡版 唐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
在古老而絢麗的中國刺繡史上,發繡有著神奇而獨特的地位。
在中國,尤其是古代中國,人們珍惜頭發如生命,云:“肌膚毛發,受之父母,不敢損傷”。頭發作為最高禮節的信物傳遞著人們的忠誠,堅貞和無限深情。發是生命的部分,是精神的代表,發制禮物表達的更是對受贈者的最高致意。
唐代佛教鼎盛時期,虔誠東臺西溪信女開始用自己的纖發,在絲絹上繡成如來佛、觀音菩薩像,朝夕頂禮膜拜,這便是發繡的源頭。到元末明初,發繡突破了宗教題材,表現內容不再囿于人物肖像,藝術手法推陳出新,畫繡結合,催生出一件件傳世佳作。而到晚清年間,這一藝術奇葩竟衰落近乎湮滅,人們只能從博物館的珍藏中依稀窺見她往昔的風姿。
史料考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發繡是現存于英國倫敦博物館所藏的《東方塑像》,相傳為南宋皇帝趙構之妃劉安所繡;元代女畫家管仲姬繡制的“觀音像”,現藏南京博物院。

彩色發繡版 唐 閻立本《步輦圖》
早期發現的發繡還有,日本正倉院所藏《彌勒佛》像,出自明代韓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影印本中的《滕王閣圖》和《黃鶴樓圖》系明代夏明遠的兩件發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間《倚琴佇月圖》,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陜西總督楊延春之女的《水月觀音》等,均為傳世珍品,被后人譽為“細若紋睫,侔于鬼工”的神來之作。
“肌膚毛發,受之父母”,可以說,成就一件發繡作品的往往是信念、信任,而遠非繡工針法這么簡單。一旦頭發成為某種象征承諾,青絲為證的發繡也就具有了神秘的誘惑力。

彩色發繡版 五代南唐 衛賢《閘口盤車圖》

彩色發繡版 南唐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彩色發繡版 南唐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彩色發繡 古寒山寺圖

彩色發繡版《明妃出塞圖》局部

彩色發繡《蟠桃會》

彩色發繡作品
.
彩色發繡作品
發繡對原料要求很高,不霉、不爛、不蛀、不褪色,但其價格也相應較高,據專業人士介紹,同等水平的發繡和刺繡,價格比為1.5:1。并且當代的發繡主要集中在江蘇東臺和浙江溫州一帶,規模并不大,如目前江蘇的發繡從業者連500人都不到。發繡的材料資源非常缺乏,除了對發質有要求,還對長度有要求,至少在30~40厘米以上;質量較好的頭發市場收購價很高,約為2000元/500克左右;而且,一般在幾十斤頭發中才能挑出幾斤的適合使用的頭發。
工藝難度也是決定發繡價值的因素,導致從業者少、成本水平高。材料的特殊性造就發繡特殊的收藏價值。在收藏市場中有兩類發繡收藏者,一類是以家人頭發為材料制作成繡品,作為家族世代流傳的收藏品;一種是投資型的收藏者,他們認為發繡原料和工藝流傳都受限制,未來價值將不斷上升。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