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圖案設計的花形,鏤刻一個個小米孔,使之兩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戶糊紙一樣;再通體施釉 。經過焙燒,鏤花處明徹透亮,但不洞不漏。這種透光的米粒狀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則叫"米通""螢手"。有些陳設品如龍舟、花瓶之類,鏤空處不糊釉漿,也叫玲瓏。
唐代洪州窯巳生產玲瓏瓷;明永樂時,景德鎮窯巳有玲瓏產品。隆慶、萬歷其間,玲瓏瓷風行一時。清乾隆時期,御窯廠也曾仿燒。主要器物有玲瓏爐、玲瓏蓋碗、玲瓏筆架和玲瓏香奩等。


玲瓏瓷是在瓷器坯體上通過鏤雕工藝,先把坯體上的花紋進行透雕后,然后通體施薄釉,同時洞眼也得以墁平,由此稱為玲瓏。燒制后,在光照下欣賞,其花紋呈米粒狀拼輟而成,所以,又稱米花或米通,但是,約定俗稱的名稱還是:"玲瓏眼"或"芝麻漏",十分美觀,被喻為"卡玻璃的瓷器"。因為"玲瓏"的本義就是靈巧,明徹、剔透,所以以玲瓏稱這種瓷器是非常確切的。


關于玲瓏瓷的來歷,還有一段坊間傳說:
古時在景德鎮,有一對青年,男的叫寧龍,女的叫巧姑,他們在御窯一個做坯,一個畫坯,恰似一根藤上的苦瓜,緊緊相連。
寧龍做出的瓷坯,光潔無瑕,經窯火一燒,件件都是上品;巧姑畫出的坯也是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鎮上有一惡霸郝老二,他垂涎于巧姑的美色,故意刁難寧龍,要他在百日內燒造出一千二百套青龍飯具進貢,否則性命難保。天寒地凍的嚴冬,做成這一千二百套飯具坯器幾乎沒有可能。寧龍滿懷憤恨卻只能動手,他沒日沒夜地干活,飯具的瓷坯終于完成。
可郝老二有意霸占巧姑,怎肯就此罷休?豺狼成性的他叫人把毒藥放在飯里,活活毒死了寧龍。巧姑聽聞噩耗,當場暈死過去。


醒來之后,看著寧龍生前做好的瓷坯,內心悲痛得像刀割一樣,她一邊呼喚著寧龍的名字,一邊在瓷坯上畫著,淚水一滴一海地落在瓷坯上。這些由寧龍做坯,巧姑繪畫的青龍飯具瓷器經過大火燒造后,件件晶瑩透亮。驚奇的是,瓷器上出現了一個一個像珍珠一樣透亮的圓形透明眼。有人說,這是巧姑思念寧龍時,滴在瓷坯上的點點淚珠。因為寧龍的名字音近“玲瓏”,從此,人們就把這種瓷器叫做玲瓏瓷。

傳說歸傳說,事實上要追溯起玲瓏瓷的工藝,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只不過當時的花紋較為粗獷。先民們將豆、高玲瓏瓷柄杯等一類圈足器的陶器坯體鏤通成圓形、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形作為生活中的裝飾。如馬家浜文化中的陶豆,其上的鏤空,盛行圓形、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弧邊三角形和弧邊菱形等幾何形,有的還將幾種相間組成環帶狀的鏤空裝飾。大汶口文化的豆或高柄杯上的鏤空,則流行圓形、方形、長條形、三角形、菱形等形式。

馬家浜文化中的陶豆
到了三國東吳、西晉時期,有一種用青釉制作的鏤空罐,斂口,圓腹,腹上有數排圓形鏤孔,假圈足,有的肩部附雙耳,有的口沿處附一彎柄,極似挎籃,形制大小不一。主要用途是熏香和蒸食,他們把美帶進了日常生活。 由此處可見,玲瓏瓷來源于祖先對美的發現和追求。

三國時期的鏤空罐
到了隋唐時期,江西豐城羅湖一帶的洪州窯就有生產,到了元代,景德鎮窯也生產這類產品,如青花釉里紅鏤雕花蓋罐。至于明代,永樂年間制作的官窯瓷器玲瓏瓷十分精致,如花熏一類瓷器;到了清乾隆后期,這類產品更是廣受歡迎,那時官窯和民窯均有制造。就是現在,玲瓏瓷也有不少佳作,只是它的孔眼由手工鏤刻改為機械戳制,釉色則從單色發展到紅、黃、綠、藍等多色,成為喜聞樂見的彩色玲瓏瓷。


到20世紀50年代,玲瓏瓷得到恢復,而且發展很快。玲瓏瓷工藝精湛,裝飾設計時統一考慮玲瓏眼與青花紋飾及加彩的協調問題。雕玲瓏眼時也開始講究刀法。配制的玲瓏眼釉燒成后呈碧綠透明、光亮平整。填眼釉要注意干濕,干燥后進行青花紋樣描繪,并施透明釉,然后入窯燒成為青花玲瓏瓷。青花玲瓏瓷釉面白中泛青,料色幽靚雅致,玲瓏碧綠透明,釉中有釉,花中有花,相互襯托,相映生輝,耐酸、耐堿侵蝕,無鉛毒。若進行釉上彩繪,成為清雅中見鮮潤的青花玲瓏加彩瓷。
隨著玲瓏瓷成型的機械化程度提高,玲瓏釉由一種碧綠色發展到多種顏色,玲瓏眼由米粒狀改變為各種形狀組成的美麗圖案。與玲瓏相結合裝飾的青花,由單純的邊腳圖案發展到山水、花鳥、人物等。

如今的玲瓏瓷也多配青花,青花玲瓏的裝飾風格與眾不同,它的玲瓏釉色透明帶綠,小孔處透明性強,仿佛開了一個個的小窗戶,陽光和燈光透過,成瓷組成的玲瓏眼的特殊紋樣,藝術效果別具一格。加之與青花裝飾相結合,在白中泛青的釉色襯托下,顯得分外精巧細膩.樸素大方,清新明朗。
不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運用,而且已擴展到各種花瓶、花插、花缽、以及吊燈、壁燈、皮燈等各式燈具。玲瓏眼的形狀也已從傳統的米粒狀發展到月牙狀、流線狀、圓珠狀、菱角狀、多角狀等多種規則、不規則的形狀。有時還與"半刀泥"相結合,組成各種圖案。[玲瓏眼]的釉色也由原來的單一碧綠色發展為紅、黃、綠、藍交相輝映的五彩玲瓏更豐富和增強了玲瓏瓷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