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被譽為“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一座唐朝的博物館”,到底有什么傳奇?這么多人想去看的奈良正倉院展,到底去看什么?

正倉院
你不知道的正倉院
首先要說的是,正倉院并不是一個機構獨有的名稱。在日本奈良和平安時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廳及寺院里都會專門設置一個放置重要物品的倉庫,稱為“正倉”。幾個正倉集中在一起被稱為“正倉院”。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地方的正倉蹤跡全無,唯有東大寺正倉院內的正倉一棟還保留著原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角:正倉院寶庫。

用正倉院寶物仿制品復原的圣武天皇書房陳設
提到正倉院,不得不說到一個人--圣武天皇(701——756)。公元753年,鑒真第六次東渡成功,圣武天皇為其修建東大寺立壇授戒,最初受戒的就是圣武天皇。圣武天皇特別熱愛大唐文化,不僅將當時的首都平城京(今奈良)打造成了一個如長安城般繁盛的政治、文化中心,還派遣了大量遣唐使、學問僧至中國,帶回豐富的唐朝寶物,有的是唐代官府的珍貴藝術品,有的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西域織物。他十分注重收集這些文物,更命人對其工藝進行仿制。

獻帳冊
圣武天皇駕崩后,為避免觸景生情,光明皇后將宮中御用珍寶與一部分原先陳設在天皇夫婦起居場所的日本仿造中國的文物捐贈給了東大寺正倉院保管,并一一記錄在專門的登記冊《東大寺獻物帳》上。這就是正倉院珍寶最初的由來。后來光明皇后還進行過四次獻寶,也都藏于正倉院的北倉。到明治時代,整個正倉院連同寶物劃歸皇室專有,脫離東大寺,直接由宮內廳管理,目前以正倉院之稱聞名中外。
正倉院以藏品豐富著稱。除了圣武天皇舊藏之外,正倉院珍藏還包括了皇室陸續的捐贈、重臣比丘等進獻的寶物,以及亞洲各地來的寶物。據悉,正倉院寶物主要來源有三:一為唐代傳入日本之中華精致文物;二為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為奈良時代日本模仿中華文物所做、或創造之物。

七條褐色紬袈裟

御袈裟箱
皈依佛教的圣武天皇,為自己制造了許多袈裟,正倉院總共保存了15件,其中一件名為“七條織成樹皮袈裟”。無論是袈裟上的字跡,還是袈裟的原料、工藝,都很清楚地表明,這是一件來自中國的珍寶,并且很有可能是遣唐使帶回日本的。

伎楽面 力士
現今收藏的寶物數量超過9000件,其主體是以圣武天皇的遺物為基礎構成的,寶物種類包括各種材質的佛教藝術品、手工藝品和重要的佛教文書、手稿等。多數寶物的時間可追溯至公元8世紀。1998年,正倉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世界文化遺產。
正倉院珍藏不僅多,而且保存狀況良好。有別于大部分古物是通過考古發掘出土、品相有所欠缺,正倉院的寶物均為傳世品。其中很多都標有明確的使用年代和由來,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依據。而最令人稱奇的是,在過去的1300多年里,整座倉卻未見任何殘損。里面所藏寶物,包括最早入藏的文獻資料,也沒有太大的損失。
當然,正倉院之所以能幸存至今,主要還是因為它與日本皇室千絲萬縷的聯系所帶來的“特殊重視”。東大寺的僧人每年都會對正倉院進行檢修,并盡量保證其不受外人干擾。這項工作上千年來從未中斷,加上良好的安全設計,使得正倉院得以安然無恙地保存至今。
為何中國人對正倉院展如此感興趣?這與正倉院藏品有關。相比國內留存下來的唐朝器物并不完備,且多依賴于考古發掘,正倉院里珍藏的唐朝文物不僅多,而且品相完好,規格極高。它們多數是當年的遣唐使和留學生帶回皇室典藏的:各種書畫、佛經、樂器、生活器具、薫香、服飾、織品、刺繡……大部分在中國已佚。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如唐代歌舞音樂演奏中嘗試用的樂器:琵琶、箜篌、排簫、箏、笙、笛、琴等,其當年實物在我國已無留存,只能從敦煌壁畫和先等地的唐墓壁畫上去尋找它們的形制。正倉院卻完整保存了一些這樣的樂器,為研究唐代樂器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正倉院收藏的唐朝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就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唐朝五弦完整實物。它與螺鈿紫檀阮咸、金銀平紋琴是圣武天皇生前愛用的樂器,都是唐朝的制品,而且也是全世界現存唐代文物中最精美的了,也是正倉院現存最出色的三件珍寶。
據統計,在收藏的九千余件文物中,其中有四百多件是盛唐時期從中國漂洋過海到達日本的藝術珍品,即便是日本本土的藏品,也帶有濃郁的唐代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正倉院是一座盛唐風物的藝術寶庫。上世紀30年代,古典文學研究家傅蕓子先生赴日講學,在考察了正倉院后,他寫下了《正倉院考古記》一書,他在書中說:“吾嘗謂茍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各物,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到今年,奈良正倉院展已經到了第69回。本次展品共58件,其中第一次展出的寶物有9件,以獻給佛陀、菩薩的供品與腰帶佩飾等裝飾物為特色,包括有日本圣武天皇生前珍愛的御物“羊木臈纈屏風”、“玉尺八”、“槃龍背八角鏡”;失傳已久的古樂器——“漆槽箜篌”,“綠琉璃十二曲長杯”、“碧地金銀繪箱”、“《最勝王經》帙”、“金銅水瓶”等,以獻給佛陀、菩薩的供品與腰帶佩飾等裝飾物為特色。

羊木臈纈屏風
羊木臈(là)纈(xie)屏風,臈纈即蠟染,是唐代流行的三種染纈工藝之一。這組“臈纈屏風”共有四曲,各圖麟象熊鹿鷹雉等形象。所謂“臈纈”,就是用蜜蠟在布上描成文樣,然后浸入染料中,等待蜜蠟脫落,只留其文樣,最后再蒸而精制之。
這張來自北倉的《羊木臈纈屏風》是圣武天皇珍愛的私人物品,被視為奈良時期歐亞文化同化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屏風上一只卷角公羊站立在樹下顯示出了強烈的波斯設計風格。此屏風是用日本制的絹布制作而成的,作為奈良時代接納西方文化的顯著示例而備受矚目。

漆槽箜篌(左為現存實物,右為明治時代模造品)
“漆槽箜篌(Konghou)”,漆槽箜篌是失傳已久的古樂器,箜篌最早起源于兩河流域,通過西域傳入中國、朝鮮與日本。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后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可惜這種古老約樂器從十四世紀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1996年,中國新疆且末縣出土了兩件弓形箜篌和一些箜篌的殘片,這是中國發現最早的箜篌實物,是近年音樂考古學上重要的發現之一。正倉院此次展出的箜篌是戰國以后唯一的箜篌實物標本,也是中國歷史上豎箜篌的唯一實物標本,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

玉尺八
尺八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吹管樂器,因長一尺八寸而得名,音色圓潤柔美、深沉含蓄 、空靈飄逸,并可根據需要選取不同調的尺八。東漢時期流傳于民間,隋代成為宮廷中的主要樂器,至唐則大盛,廣泛用于宮廷樂舞,盛唐時期,尺八隨著文化的交流而傳入日本,這在日本稱為“唐尺八”、“古尺八”。

綠琉璃十二曲長杯
正倉院中倉藏八世紀綠琉璃十二曲長杯,長22厘米,口部呈十二曲波紋之扁圓深盤,外側有魚藻花紋。
從質地來講,綠琉璃是一種藍綠色的玻璃。琉璃常見于中亞,中國及日本早年琉璃器極少見乃,在古代是稀罕物。而這種形制的酒杯,是典型的唐代異域之物。這類酒器是波斯的原產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唐朝。傳到日本以后,日本學者把這類器物稱為長杯,并以曲瓣的多少分別稱作八曲長杯、十二曲長杯,或籠統叫作多曲長杯。
這種多曲形制的長杯,國內考古發現不多。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發現了幾件。其中,水晶八曲長杯是我國考古發現的唯一一件唐代水晶容器,彌足珍貴。而在第64回正倉院展中,曾經展出過一件金銅八曲長杯。根據銅料的分析,為日本自己制作的仿制品。

銅水瓶。系首次展出。

槃龍背八角鏡。這是圣武天皇很愛用的白銅鏡。系首次展出。

碧地金銀繪箱。曾用來給菩薩進貢的容器。系首次展出。

金銅八曲長杯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