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美術館外景
中國當代藝術的一棵松
松美術館總占地面積22000余平方米,室內展覽面積約2200平方米,是由當代藝術家、藝術品收藏家,華誼兄弟創始人、董事長王中軍創辦的私立美術館。

實際上,這里原先是王中軍的馬會場所,多年來他一直在那騎馬。近幾年,馬會逐漸閑置了下來,也與他的生活關系逐漸變得淡了。于是,長期被閑置的馬會讓王中軍感到有些浪費;另一方面,近20年來他的藝術收藏也一直梳理得不夠系統。因此,王中軍對此有了靈感,決定用這塊地做一個他喜歡的藝術空間。
在構想松美術館主體建筑時,王中軍有兩個初衷:一是節約,充分利用原有設施;二是簡潔,以服務藝術為宗旨。本著這樣的理念,建筑師去除了原始建筑的符號,將一切轉化為幾何、凈白,使“松”成為一座極具東方氣質的“藝術容器”。
9月27日,王中軍創立的松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首展取名“從梵高到中國當代藝術”,共分為印象派及西方現代藝術、中國現當代藝術和王中軍油畫三個部分,意圖通過運用一個宏觀的背景展示“印象派”以來部分藝術大師的靈感之作,以及他們對于中國現當代藝術的作用與影響。


松美術館內景
松美術館共12個展廳。“‘松風雅會’這幾個字就和美術館的環境設計有關,我非常喜歡松樹的造型,雕塑、水墨、油畫,各種感覺都在其中。”王中軍這樣描述了松美術館的來由。

松美術館外景
留給北京的松美術館
如今在中國,由私人藏家創辦當代藝術的美術館已不鮮見,對于收藏家創辦的美術館而言,其創始人的趣味與品味往往對美術館的定位施加更大影響,頻頻在拍場“掐尖”的王中軍曾說自己不會刻意去開一個私人美術館,但收藏家創立的美術館與更多人分享藝術,也是用另一種方式回饋于社會。
而對于美術館的規劃,王中軍還在探索,“每個地方都有自己最著名的美術館或藏品。我希望中國像北京這種大城市,未來也有年輕人、藝術愛好者們必去的地方。要實現這個目標不能一蹴而就。美術館都是百年大計,就像很多博物館的創始人,盡管他們的家族雖然如今不復以前的榮光,但他們留給世界的好東西一直在那兒。”
不斷發展的收藏脈絡
王中軍的收藏從中國現實主義題材的繪畫起步,進而進入到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更跨越東西與古今,這個動態發展的脈絡,不僅成為中國藏家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化標本”,也與這一代收藏家不斷拓展的藝術文化認知邊界密切相關。

王中軍收藏:艾軒《穿越狼谷》

王中軍收藏:張曉剛《血緣——大家庭,全家福》
1998年,馮小剛在美國拍《北京人在紐約》時,王中軍只身到達美國,買下人生第一張艾軒的油畫,不僅圓了自己從小的“藝術夢”,同時開啟了自己的藝術收藏之路。他買的第一批作品包括陳逸飛、艾軒等藝術家的作品,這都是從他學生時代鐘意的藝術家,“我對這些藝術家特別熟悉,甚至對他們的每一件作品都了如指掌,所以買起來也比較容易激動。”王中軍表示。

文森特·威廉·梵高《雛菊與罌粟花》,1890年
進入21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開始興起,抱著探索的心態,王中軍開始介入當代藝術收藏。“到了2002-2003年,我已經收藏了幾年中國當代藝術作品, 后來常去紐約等地看博覽會、美術館,發現西方藝術圈非常關注中國’85新潮之后涌現的藝術家們,我個人的視野也開始發生變化。”很多當代、后現代的作品讓他從不理解到理解,進而發展到喜歡。
2000年之后,王中軍開始收藏雕塑,從2011年-2012年起,莫蘭迪、莫奈、雷諾阿、塞尚等歐洲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也開始納入他的收藏范圍,2014年11月,王中軍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會上競得梵高的博物館級作品《雛菊與罌粟花》,創下中國藏家海外競拍西方藝術品中的最高價。半年后,2015年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和現代藝術晚拍上,他又拿下來自“高文家族藝術收藏”的畢加索肖像畫《盤發髻女子坐像》。

巴勃羅·畢加索《盤發髻女子坐像》,1948年
不管是在北京、香港、洛杉磯還是溫哥華,藝術品是他每一個家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奔走各地看展覽幾乎是王中軍工作之余重要的行程之一:“這么多年來,我記得我到任何一個地方去旅游、休假或開會, 首選的就是看美術館,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曾鞏《局事帖》
王中軍的眼光不只限于西方,2016年5月15日中國嘉德春拍“大觀之夜”上,王中軍再度出手,拿下了曾鞏《局事帖》,造就了古代書畫拍賣的又一個高點。“我喜歡比較拙的字,井上有一、趙之謙、何紹基,這些人的字寫得不那么甜美,有金石感,但還算不上系列收藏,時間太短,但我又很有熱情。我喜歡把中國文人的作品用簡單現代的方式裝裱,就像當代藝術的感覺。大多數東西和‘藏’字沒有關系,我會把它們掛在合適的空間。”

弗朗西斯?培根《抬手的男人》,布面油畫,101.6×63.5cm,1960年

吳冠中《英國鄉村旅店》,布面油彩,60×73cm,1992年

王中軍《青花瓷與白菊花》,布面油畫,90×70cm,2016年
回顧過往,王中軍這樣總結了自己的收藏歷程:“我的收藏線路圖趨向簡單,更多是隨著自己的審美和對藝術的理解,及那個階段的財務能力進行和展開的。這幾年和喜好中國古代書畫的朋友們接觸得越來越多,就開始理解它們的美,也學到了更多的東西,如果不去看不去研究,就體會不到那種美。”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