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他和護唇膏的故事。

傳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遼寧省博物館藏
護唇膏其實源遠流長,1000多年前的《外臺秘要》曾經清楚地教導大家怎樣制作出一管一管的護唇膏。簡單地說,就是拿一根小竹子取無節的一段,從中剖成兩半,用紙把竹子連著底部包好,再以繩子纏裹,然后把做好的口脂灌進去,冷卻之后,打開紙,把竹子分開再放進象牙或銀管里就成功了。至于面藥的制作方法,能從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和《外臺秘要》中找到一些記載。
“上上乳一十八兩”,陜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鐘乳為溶洞中之碳酸鈣積淀物,可入藥,也是煉丹原料,以透明度高者為上品,此銀盒內鐘乳清澈透亮,故稱“上上乳”。
《唐語林》記載玄宗賞賜宰相宋璟上好鐘乳,大臣也以得到皇帝賞賜的鐘乳為榮。這其實是唐代的宮廷風俗,一般來說,唐代的皇帝會在正月頒賜口脂面藥給大臣,而且不是人人都有,通常是他的親信、宰相、北門學士還有諫官,換言之,收到保養品,就顯示你是皇帝看重的人,而收到禮物的人,都要寫一篇文章表示感謝。
“次上乳一十四兩三分”,陜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盒內管狀鐘乳石色灰白,等級略差,故名“次上乳”。《舊唐書》記載高季輔為太子右庶長,上疏切陳得失,太宗特賜鐘乳一劑,并獎褒:“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
在唐廷的編制中,主掌皇帝健康的殿中省尚藥局,還編制兩個“合口脂匠”,換成現代的說法,這兩個公務員可能叫“護唇膏技師”。雖然他們具體的工作內容并不明確,也不確定是不是所有皇帝自用或者送給大臣的護唇膏都由他們制作。
“次乳廿四兩”,盒蓋內書“次乳廿四兩須簡擇,有堪服者” 陜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盒內管狀鐘乳石色灰暗泛黃。
對于許多重要的大臣或者皇帝本人而言,這只是例行公事中的小東西,但是杜甫46歲時初次收到這個禮物,他歡喜地寫了一首詩。
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臘日就是農歷十二月八日,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杜甫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唐肅宗至德二載(757),這一年,雖然安史之亂仍持續,但西邊已重歸唐廷,唐玄宗也從四川回到長安,看起來,唐廷已經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可以反擊。當然,對杜甫而言,最令他感到今年冬天比往年溫暖的原因,是他擔任了諫官“左拾遺”,官職雖然不是非常高,卻是中樞機關“門下省”中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唐人宮樂圖》,局部,臺北故宮藏
杜甫被選入了門下省,他的工作就是向皇帝提出諫言,職位本身即象征著一個人的剛正不阿,能得到這個位置,對杜甫而言,是很重要的肯定。同時,這個職位雖然品階不高,卻能親近皇帝,做得好,就能得到皇帝的認同,一步步往上實現夢想。
至德二載的冬季,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燦爛時光,他并不覺得冷,一片冰冷的雪景中,他看見了金針花的嫩苗,明明是蕭瑟的柳條,在他看來卻隱約透露了春天的信息。
他可能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吧,是什么讓杜甫那么高興呢?是他今天受賜了皇帝的保養品。他懷中的護唇膏可能是象牙或銀管制成,上面或許鑲著翡翠、琉璃或者翠鳥的羽毛,是他平常不會得到的。至于面藥,則是金盒或銀盒上面打著香羅結,旁邊是皇帝親手寫的墨敕。重要的大臣都是由內侍親送到家,但從杜甫的詩來看,他的賞賜可能是在上班時被統一發送的,所以他才能一路把東西帶回家。
紅光丹砂,銀盒上注“紅光丹砂二大斤,大顆三枚絕上”, 陜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共重1415克,其中三塊較大,為光明砂中的箭鏃砂,但色鮮,可能為新坑砂,品質略次于光明紫砂。
揣在懷中的口脂、面藥,用象牙、金銀與翡翠點綴的美麗器皿盛裝著,一切都那么美好。
清冷的冬季,曾經悲憤吟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長安城,或者曾有落魄王孫走避的巷弄,在至德二載可能都沒有太多改變,但是杜甫心中充滿了希望,他期盼已久的人生春天即將到來,他深信不疑。
那是杜甫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拿到皇帝的賞賜,來年,他被貶謫,永遠離開了門下省,卻再也沒有回去。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