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


古稱韘,本為拉弓射箭時套于拇指上勾弦的工具,后成為套于手指上的裝飾品。清宮舊藏的扳指多以質(zhì)地硬滑的玉、翠為料,既可減少男子射箭時的摩擦力,又使拇指不易被弓弦劃傷。
扳指其實早就有只不過到了滿清才被大家所熟知。滿族人最早的扳指是鹿的骨頭做的,后來不打仗了,漸漸有了玉石和金銀等貴重材料做的扳指象征權(quán)勢地位,也體現(xiàn)滿洲貴族尚武精神。
到了后期純?yōu)檠b飾,皇帝有時候賞賜有軍功的武將也會賞扳指,純粹的文臣是不帶的 。
初見于商代(公元前17世紀(jì)至公元前11世紀(jì)),在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8世紀(jì)至公元前3世紀(jì))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有句古話說得好:“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作為一個男人,應(yīng)該脾氣好、度量大、胸襟廣,性情溫良,像玉石一樣潤澤。國人歷來以佩玉為美:帝王將相的冠冕上嵌著玉珠,達官貴人的腰帶上鑲著玉片,文人騷客的衣服上系著美玉,宋徽宗嗜玉成癖,就連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時也不忘給他偏愛的主人公脖子上掛塊“通靈寶玉”。

一個男人脾氣大,那他就是小人。愛發(fā)脾氣的人,一生都會一事無成,成了也會失敗。顯然,脾氣不是好東西。這就是為何過去中國的男人都喜歡佩戴玉石的一個原因,他們想時刻提醒自己,要讓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樣溫潤,內(nèi)斂,不張揚,不輕浮。玉佩歷來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愛,他們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質(zhì)作為自身德行的標(biāo)準(zhǔn)。
男性佩戴首飾,在我國古已有之,而且表現(xiàn)形式極富大漢文化色彩。《禮記·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因為“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詩經(jīng)》里也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即君子以玉象征高潔的德行,玉是君子的象征,古代男人帶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樣,或者自己本來就是君子。玉,總給人們帶來吉祥、美好、溫馨的回憶。
男士可以貼身佩戴把玩的精品美玉,坦蕩胸襟,沉穩(wěn),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結(jié)佩,右設(shè)佩。所以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印章“印”,又名“印章”,古稱“璽”,是我國書法和雕刻相結(jié)合的獨有藝術(shù)門類。古代典籍中關(guān)于印的最早記載見于《周禮》:“貨賄用璽節(jié)。”這個“璽節(jié)”就是后世所稱的印章。
慈禧正式場合用的慈禧端佑皇太后之寶明清私印最主要的特點是“文人化”,印材以石料所作為多,一改以前主要靠印工制印的局面,印文主要由書畫家親自提刀,一般文人、書畫家?guī)缀鯚o不喜歡用印、藏印。中國書畫所謂“四絕”,即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模式在明代愈益興盛起來,四者相互滲透,相互滋養(yǎng),印章常常成為文人寫意畫和書法作品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手把件是一種常見的文玩器形,屬于比較典型的玩物。手把件,言下之意,手上把玩的物件。
手把件的材質(zhì)和造型沒有固定的規(guī)制,但尺寸應(yīng)在長5-8厘米,寬厚3-5厘米左右為宜,便于一手把握;在雕工方面,要求圓潤流暢,太過精細(xì)的工藝,比較扎手,也難免磕磕碰碰的受損。

大唐雙魚忍冬紋蹀躞帶
蹀躞帶自魏晉時傳入中原,到唐代,曾一度被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以懸掛算袋、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
蹀躞具有很強的收納功能,可以懸掛水壺、錢包、扇子、香囊、刀、劍、樂器、箭袋、筆、墨、紙、硯……等等可以想得到的東西。多為皮質(zhì)與金屬材質(zhì),佩戴在腰帶外側(cè)。古代浪跡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壺笛子和劍全塞在腰帶里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間。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納旌節(jié)告敕。”宋代張樞《謁金門》詞:“重整金泥蹀躞,紅皺石榴裙褶。”《遼史·二國外記傳·西夏》:“其冠用金縷貼,間起云,銀紙?zhí)p衣,金涂銀帶,佩蹀躞、解錐、短刀、弓矢,穿靴,禿發(fā),耳重環(huán),紫旋襕六襲。”

鎏金蹀躞帶

蹀躞正確戴法

錯金嵌玉鐵帶鉤 戰(zhàn)國
帶鉤是帶上所用之鉤,古時主要用于束帶。將鉤紐嵌入革帶一端,多數(shù)都是在右手端,鉤弦向外,與腰腹弧度貼合,鉤首勾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

金帶鉤戰(zhàn)國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帶鉤的作用不僅僅是束衣,還是身份象征,帶鉤所用的材質(zhì)、制作精細(xì)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biāo)準(zhǔn)。帶鉤的材質(zhì)有金、銀、銅、鐵、玉、石等多種,其中玉質(zhì)帶鉤最珍貴。西漢時期,皇帝的璽印用的就是玉印,可見玉帶鉤的尊貴。
帶鉤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制成。帶鉤是身份象征,帶鉤所用的材質(zhì)、制作精細(xì)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biāo)準(zhǔn)。

虎符在后世變?yōu)轸~符,銅牌,這可和腰帶是分不開的,對于后世的官員來說,攜帶魚符就和隨身帶身份證一樣。
根據(jù)史料,虎符是周代軍事家姜子牙發(fā)明的,是用玉石、青銅等材料做成虎狀,劈為左右兩半符,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左半符交給將帥,右半符由皇帝保存(以右為尊),是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quán)和調(diào)發(fā)軍隊的兵符信物。
魚符以不同的材質(zhì)制成,“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裝魚符的魚袋也是“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

古劍一般如匕首,無鞘,直插腰際。劍是武器,也是佩飾。在古代只有帝王、諸侯、大臣、武士佩劍,庶民不得佩劍。劍就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和標(biāo)志,許多人用劍劃出了自我與他人的界限。
荷包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后發(fā)展為愛情信物,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舊都文物略》記:“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壓金刺錦,花樣萬千。”據(jù)說這種荷包最初是男子用來盛放煙葉的,后來大家覺得十分美觀,乃爭相仿效,不論男女,都喜佩之。北京《竹枝詞》云:“為盛煙葉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識何人傳妙制,家家依樣畫葫蘆。”

清代老銀燒藍香囊
香囊大都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nèi)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樣子,內(nèi)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制的細(xì)末,另外還有其它材料雕制而成的香囊也非常受貴族男子歡迎。

清代白銅香囊
香囊是古人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dāng)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古代男子用香都比較清淡,多以提神健體為目的。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jù)傳是虞舜所制。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漸漸地,扇從地位和權(quán)利的象征轉(zhuǎn)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折扇產(chǎn)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


宋人發(fā)間的簪花
不要以為簪花只有女人會戴,其實古代男子也是簪子的忠誠粉絲,杜甫有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說的就是簪花,古代簪子主要是用來安發(fā)、固冠。宋時,凡是遇壽誕等重大禮儀活動,群臣均要在幞頭上簪花。戴簪花的類別同樣依品位大小而不同:羅花為尊,絹花次之。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fā)箍、眉勒、腦包,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包于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繡或珠玉。大家見多了女子抹額,一定沒想到這也是古代男人的飾物,比起女子繁瑣的裝點、繡工,男子抹額較為簡潔。

在唐代武人中亦常見,李賀《畫角東城》詩云:“水花沾抹額,旗鼓夜迎潮。”唐宋時期,抹額為男子幞頭內(nèi)所襯的頭飾,而且官階不同,抹額色彩、工藝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紅繡抹額,招箭班為紫繡抹額等。
珍稀奇打造企業(yè)家收藏交流學(xué)習(xí)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yè)家收藏網(wǎng)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