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收藏比的是財力,但老藏家認為學識更加重要。對藏品的鑒別能力不是天生就有,必須通過系統的學習,大量的“實戰演練”得來。這不是一天兩天能解決的問題。
通過書籍和影像學習能否速成?
深圳大學藝術學院原院長廖星橋表示:“故宮博物院出過一套書,很有參考價值,但是從我的經驗來看,看書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為什么呢?很簡單,因為書是沒有辦法向你傳達瓷片的真實觸感的,上手把玩和看圖片是不同的體驗,更何況有很多圖片都變了形呢。”
多位資深藏家對開始玩瓷片的建議是,瓷片價格不高,最好經常上手把玩,看多摸多了,細致的體會自然就出來了。樓鋼透露,玩到熟練的藏家蒙著眼睛,光用手摸,也能知道手里瓷片大致情況。“就好比你在自己家里客廳坐著,有個人走過來,你可能不抬頭就知道是誰來了。瓷片玩到熟了就這樣的感覺。”
有了心得之后再常與同道探討,效果就更好了。

唐魯山窯花釉罐標本
古玩市場能淘到真品,也有很多仿品。
第二個問題產生了:對于剛剛玩瓷片的藏家來說,無法判斷手里的瓷片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把假的當成真的來學習,那不僅繞了遠路,而且還是南轅北轍。
怎么才能知道手中的是真的還是仿的?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到窯址去,在窯址里收集到瓷片不會是假的。你不僅可以學到東西,能收集合適的瓷片,還可以有盈利。所以說這是非常好的辦法。
廖星橋收藏瓷片多年,他介紹自己的經驗也是到窯址去。“到窯址去就好比去學校學習,是最可靠的。有了這第一手資料,你才能識別各種瓷片,才能有完整的認識。”他說。
當然,近年來進入窯址采集已相當困難,各地都采取了古瓷窯窯址保護措施,一般有陌生人進入窯址區收集標本,很快就會有警方或治安員到來查詢,如果沒有正當手續,可能會被拘留,因此之前就要咨詢好相關情況。
熟悉了窯址收集到的瓷片,那么真贗標準體系就能漸漸確立。

在初次接觸瓷片時,保持警惕性是非常重要的。收藏陶瓷不“交學費”是非常少見的,但在“交學費”之后有沒有學到本領就要看個人的努力了。
在面對未知領域時,始終要保持警惕性。
凡是有利益的地方,就免不了有人打歪主意。所以瓷片也免不了有假的。當然,能做出假古董的人不會傻到砸了完整器零賣,但摟草打兔子順便把碎片賣了的也不是沒有。因為古玩玩的就是眼力,沒這個眼力,就認栽。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