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預料到,這件珍貴的樂器,跟隨僧人傳入日本、走向世界,輝煌萬千。而在中國,卻隨著時日流逝,灰飛煙滅、傳承斷絕。
如今,世人說,這是日本獨特的傳統樂器。
它叫尺八。
據傳"尺八"發源于東漢,但《爾雅·釋樂》卻無記載。最早記載"尺八"為樂器的文字見于《新唐書·列傳》卷三十二:"貞觀(627-649年)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難,不能決。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隋唐時為宮廷主要樂器,可獨奏、合奏或伴奏。由此可見,它是一種類似于簫或笛的竹制管樂器,因長一尺八寸,故名尺八。

尺八近似于蕭笛,吹口、形制上有所區別,在中國自古有之。其盛于唐、衰于宋、斷絕于元明。音色古雅蒼涼,深沉而具有絕佳的表現力,樂曲平靜、淡定,既無忽緩忽急節奏,也沒跌宕起伏的旋律,只有風吹竹林之聲,輕盈而又神秘;其音色蒼涼遼闊,又能表現空靈、恬靜的意境。
北宋學者沈括在《楚溪筆談·卷五》中有言:“后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唐代刻雕尺八
盛唐雅樂所用樂器甚多,箏、筑、簫、篳篥、乾琶、吹葉、長笛……種類繁雜惹眼。但不論何種組成方式,幾乎都有尺八一器。
其吹奏難度大、制式講究,對材料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縱觀竹林,往往只有一兩根竹子能夠制作尺八,是以根根珍貴無比。
尺八流入日本,綿軟優雅的清幽小調,它帶著漢唐文化的莊嚴肅穆,又蘊含禪的寧靜,填補了日本人的精神空隙。成為寺廟僧人的法器、武士的武器。
其后,日本尺八分化出明暗流、琴古流、都山流,承接古今。尺八,帶著抹不去的唐宋遺音,作為日本傳統民族樂器,在海外享有盛名。

為何同一種樂器,在中國失落,卻興盛于日本?
唐宋之后,元朝的鐵騎將中原大地沖擊得支離破碎,讓當時的漢儒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到了明朝,文人雅士隱于絲竹小調,民間音樂興起,曾經興盛一時的雅樂遺音,無人問津。

敦煌莫高窟·第220號窟壁畫
(初唐7世紀)
古籍、詩詞、民間生活雜記……漸漸地,翻遍明末以后的中國歷史,再難發現尺八的蹤跡。甚至出土的都沒幾根——大唐為數不多留下的幾件,全部隨著遣唐使,珍重地保存在日本近似“故宮”的奈良正倉院里。
細究起來,福建南音洞簫的身上有幾抹尺八的殘魂,但外形、音色、演奏技法等皆與古代尺八相去甚遠。比起唐宋遺韻,更多繼承了明清的特色。
不得不承認,當日本拾起尺八,影響世界音樂舞臺時,在中國,尺八已亡。

中國人忘了,但日本人還記得它。
幽幽浮蕩的管樂聲,如雨絲中若隱若現的愁思,讓人感到陌生、親切,又無限凄清。
游蕩在他鄉的樂聲,何時能徹底回到生育它的土地,落葉歸根?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