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最喜歡呆的地方是他的書房“三希堂”。皇帝的書房自然本應格外考究,然而,令人意料之外的是,乾隆皇帝的書房竟然很小。

“三希堂”雖然名氣很大,但面積通共也就8平方米,被稱為故宮中最小的房間。
這個8平米的狹長室內又分成里外兩間小室,臨窗的外間才是真正的三希堂,里間是小歇整理之用的過間。
臨窗的外間經據清史研究專家閻崇年先生的實地測量:東西長210厘米,南北寬228厘米,面積僅4.8平方米。也就和現在普通人家的衛生間差不多大。
是不是完全沒想到,堂堂一個皇帝,竟然書房如此之小?
那么,為什么乾隆的書房要弄這么小呢?難道是當時紫禁城沒地兒了?
要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下這座“袖珍”的皇帝書房。
首先一個問題:三希堂在哪兒呢?就在這:

養心殿
養心殿是自雍正以后,清朝歷代皇帝的寢殿和日常辦公之所。乾隆睡覺和辦公的地方都是養心殿,養心殿非常的大,呈一個工字形,而他的書房在養心殿西邊的小角落里,名字就叫三希堂:

這個小角落有一扇大窗戶,向陽,冬天的時候,陽光可以從這窗戶透進來,讓整個小屋子都顯得暖和,故而它又有一個名字叫“養心殿暖閣”。
“暖閣”在故宮里有好多處,它們一般都是面積較小的房間,之所以稱為“暖”。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北方冬天寒冷,古代又沒有暖氣設備,而皇帝們為了有效地保持室內溫度,就會在高大寬敞的宮殿里選取向陽處搭建一些低矮小屋,同時在里面盤上火炕、燒上炭盆,名“煨冬”,畢竟房間空間小,燒會兒炭盆,再加上陽光的照射,不多久整個屋子里就會暖暖的。

乾隆十一年時,也許是乾隆皇帝太怕冷了,他下令將“養心殿西暖閣”改為自己的書房,這樣,就算是冬天最冷的時候,他也能舒舒服服的盤著腿坐在暖炕上,溫暖的看書。
同時,他還將這暖閣的名字改了,畢竟是書房嘛,得取個有文化的名兒,思來想去,乾隆定下了“三希堂”這幾個字作為自己新書房的名號。

為什么要叫“三希堂”呢?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認為“三希”出自宋代大儒周敦頤的《通書》“志學”篇“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的名言。
意思是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圣人,圣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深層含義是告誡士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為,向圣賢的標準看齊;即使是已經達到了賢、圣的高度,也還要繼續進取。
看來,乾隆帝取得這個名字還是飽含進取之志的,也很符合書房的定位。
另外一種說法是,“三希”同三稀,“三稀”是乾隆皇帝收藏的三件稀世書法珍品,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這三件墨寶均是乾隆帝愛不釋手之物,尤其王羲之這件,文字內容非常簡潔,文只寫了28個字,但是乾隆愛之甚之,在后面寫了幾萬字的讀后感。

“三希堂”雖然小,狹長的室內又用楠木雕花隔扇分成里外兩間小室,但陳設典雅,古樸,彌補了空間的不足,再加上設計得當,并無壅塞局促之感。
在4.8平方米的外間里,臨窗設地炕,炕長210厘米,寬114厘米,面積2.4平方米,比現在一般住家戶的床還小。
炕上寶座面西,寶座由靠背、坐墊和迎手一組構成,坐墊上置有青玉如意。

坑上座前安置一張長70厘米,寬31厘米,高38厘米的紫檀木雕花書桌。
炕西頭,擺放著一張長96厘米,寬27厘米,高38厘米的紫檀雙層小案。
書桌、小案和窗臺上陳放不同的文玩用具:有白玉筆筒、青玉筆山(筆架)、玉斧、玉冠架、青玉蟠螭觥、青玉犧尊硯滴、青玉托蓮蓬香插、硯屏等。

炕外東壁有五顏六色的壁瓶11個。壁瓶下面的地上,有存放三希堂法帖的楠木匣。
每個楠木匣長19厘米,寬11厘米,高11厘米,每摞兩匣,四摞,共八匣,里面存放有乾隆喜愛的歷代名家的珍品法書墨跡等。
里間的西墻上由五塊絹拼接而成貼落通景畫《平安春信圖》。
該貼落縱201厘米,橫207厘米。畫上無作者名款,據專家考證是意大利人郎世寧負責繪制肖像,金廷標畫衣飾、樹石、建筑,郎世寧的學生王幼學畫藍白瓷磚。

里間北墻上的壁畫,是當時的大家董邦達的山水,以及乾隆三年的狀元于敏中書寫的乾隆御制詩。
在壁畫前的正中,擺有一張紫檀座椅。



三希堂雖然只是方寸之地,但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已收藏晉以后歷代名家134人之墨跡340件,以及拓本495種,可謂斗室有天下,盡藏稀世奇珍,稱之“最貴”書房,一點也不為過!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