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也稱“硯臺”,文房四寶之一。中國傳統文房用具,始于漢代。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于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
一方硯,講述的是一個工藝美學的故事。中國硯臺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演變,其制作工藝愈發成熟精致。特別是一些優質石料的發現,加上制硯匠人的嫻熟的制作手藝,讓硯臺成了珍玩藏品。

清 硯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至此,有了廣東肇慶端硯、安徽歙縣歙硯、甘肅卓尼洮河硯、山西絳縣澄泥硯的“四大名硯”。
1、端硯:
端硯出產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不但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之特點,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氣研墨,發墨不損筆毫”的長處。


2、洮(táo)硯:
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產于定西市岷州一帶。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的特點飲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贊嘆不已。


3、歙(shè)硯:
歙石的產地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下溪澗為最優,所以歙硯又稱“龍尾硯”。其特點是色如碧云,聲如金石,濕潤如玉,墨巒浮艷。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4、澄(dèng)泥硯:
絳州澄泥硯始創于唐代,歷史悠久,當時曾被列為“貢硯”。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制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澄泥硯由于原料來源不同、燒制時間不同,具有鱔魚黃、蟹殼青、綠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顏色。


“四大名硯”之外,亦有種類繁多的名硯供書者珍藏使用。硯無定形,就古來名硯而言,大致有四直式硯,圓硯(人面硯),風字硯,棱形硯,圭形硯,鐘形硯,葫蘆形硯。荷葉硯,龜形硯,竹節硯,井田硯,雜式硯,琴樣硯,芴硯,鼎硯,漢壺硯,瓜硯,蟠桃硯,雙魚硯,琵琶硯,石鼓形硯,腰鼓硯及自然式硯等。

鑒別硯的優劣是十分重要的,具體來說,可以從品、工、質、銘、飾等五個方面來鑒別:
?品:指明的是硯的品相和外形,硯的造型品相一般以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為上品。
?工:指明的是硯的雕琢,硯雕琢的優劣決定了其藝術價值的高低。
?質:指明的硯的質量,硯的標準質量應是:溫潤如玉、堅實細膩、易發墨、不吸水、不損傷筆鋒、夏天儲水不易腐、冬天儲水不易冰。
?銘:指硯的雕刻者在硯的某個部位題詩或作句,像這樣的硯一般能提高其藝術價值。
?飾:指明硯的裝飾,如:錦套、硯匣之類,雖說然這些東西只作美護和裝飾作用,但對硯的優劣也起襯托作用。
與筆、墨、紙的不耐貯藏、易于朽壞不同,硯臺質地堅密,倘若保養得法,縱使百年之下,亦鮮潔如初。

清 放唐蔆鏡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古人有:“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的說法。從用墨的藝術效果來講,洗硯是很必要的。
古人講硯有八德:“質之光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玲,體之厚重,藏之光整,磨之墨稠,文之豐蘊。”

明 端石海天浴日硯(附木盒)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硯的實用功能是排在第一位的。好硯則與墨親和而生滯性,磨之寂寂無響,下墨如生輕煙,墨汁細而稠。在這種硯臺上磨墨,那手感如用棍棒攪動黃膠,沉實膩走,有一股滯勁。好硯便能讓硯與墨親和到這個份兒上,這就是“質之光潤,磨之墨稠”。
試想有這么一方好硯臺,對于古代的文人,該有多重要。一方硯,牽系的是一群鐘愛賞藏的文人。武士愛劍,文人好硯。歷朝歷代都有硯癡:南唐李煜、宋朝蘇軾、米芾、徐似道以及清朝紀曉嵐等等都是愛硯成癡,想法設法收藏中意的硯臺。

清乾隆·御銘風字形歙硯

民國·滿工浮雕山水文房7件套
硯之質地,講究撫摸起來溫潤如“小兒股美人膚”,小孩屁股想來大家都摸過,美人肌膚尋常人難得一見,更無由觸摸,想像中的美好在硯中找到了感覺。硯給人這樣美妙的手感,難怪愛硯的文人樂與硯共眠了。
一方硯臺,盛著的豈止是墨,對于文人來說,更是一份初心。歷代文人墨客視硯臺為知已好友,更有人為之起了不少有趣的雅稱,值得玩味一番。

東漢 臥虎蓋三足石硯
1、石君
宋代蘇東坡曾為婺源龍尾山“羅文硯”,寫過一篇《萬石君羅文傳》傳記。說:“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 并說 “羅文” 因 “助成文治,厥功茂焉” 封 “萬石君”。因此,不管是什么材料制作的硯,都統稱石君。

唐 龜形澄泥硯
2、石友
古人特別珍惜“情”,讀書人都把書齋中的各種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硯被俗稱為石友。

北宋 張思凈造抄手澄泥硯
3、墨侯
唐代文嵩以硯擬人,曾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

明 王士禎銘長方抄手歙硯
4、墨海
一般稱大的硯臺,也有稱為海硯的。墨海也指大墨盆。湍翟灝《通俗編》曰:“今書大字用墨多,則以瓦盆磨之,謂其盆曰:墨海。”

清 云紋白石硯
5、墨池
一般特指小的硯臺。即大硯稱“海”,小硯稱“池”。
6、墨盤
一般比較淺的硯臺俗稱墨盤,通俗指像是盤子狀的較大型硯臺。

清 八棱魚水紋端硯
7、墨田
“墨田”,取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
8、硯山
依石頭的天然形狀鑿為硯,刻石為山,所以叫做硯山。

清 乾隆松花石龍鳳雙鵝硯
9、硯池
有一種硯的形狀是凹形,稱作硯池。硯池,是指在硯的一端,有一個蓄水池,為研墨加水方便而設的,大小不定,深淺不等,據石的形狀而定。

清 大西洞夔龍紋端硯
10、硯瓦
俗稱瓦頭硯,又叫瓦硯。秦漢時用的建筑瓦當,多采用澄泥制成的,后來被人們改制成硯。

清 顧二娘款笲形端硯
11、陶泓
唐代韓愈《毛穎傳》稱硯為陶泓。陶泓指磚瓦硯。在唐宋時代,石硯已普遍,但開采困難,制作條件限制,相比較而言,陶硯便于制作。

清 黃任銘隨形古甃端硯
12、陶硯
陶硯,是瓦硯、澄泥硯、泥硯、硯瓦的統稱。有圓形、三角形、橢圓形等,三足有蓋,還刻有山形、龜形等,并刻有花紋,制作精美,形象生動,活潑可愛。

清 陸增祥銘梁普通元年磚硯
13、黑白月
硯形似月,分割為磨墨和盛水兩部分,前者黑,后者白,故有此雅稱。
有詩人曾比喻說:“筆是文人的手臂,墨是文人的流思,紙是文人的天地,硯是文人的心石。”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