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位工薪階層的收藏家,他雖為一介書生,收入微薄,一生卻藏有1300多件(套)藏品,其中商周文物就有200多件,成了紅極一時的收藏大家。

論數量,煌煌大觀;論質量,不乏國寶級精品。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收藏家容庚。他曾言:“生財有大道,成名有捷徑”,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容家是晚清書宦世家,容庚在祖輩父輩的熏陶和指導下,也從小就喜好金石書畫。他的四舅鄧爾雅是著名的書法篆刻家,容庚跟隨舅父研讀《說文解字》、《說文古籀補》,深悟金石門徑,學習之余研習書法、篆刻,很早就確立了他一生的事業與興趣方向——金石與書畫。后來,他師從羅振玉、王國維,對殷周以來甲骨文、彝文字進行過大量的研究。

容庚研究金文和青銅器的代表作《金文編》
從1926年至1945年,這20年間容庚在北京學習、工作和生活,是他學術研究的巔峰期,他研究金文和青銅器的代表作《金文編》和《商周彝器通考》就是這段時間完成的。

民國時期的琉璃廠古玩攤
對于青銅器的研究必然離不開出土文物,除了在故宮接觸到的古銅器,再就是私人所藏以及琉璃廠、隆福寺等處的文物市場了,容庚的個人收藏就是從琉璃廠起步的。

商西單己觚,容庚舊藏
容庚最早在琉璃廠“淘寶”,始于1928年4月28日,這一天對容庚來說,可謂極具紀念意義的一天容庚在日記中寫道:
余向不入古玩鋪之門,以囊中羞澀,愛而不能得,徒系人思也。
正是這一天,他與范天祥、明義士逛琉璃廠,在尊古齋購得一昜兒鼎(價五十元),一三羊鏡、一得志璽、一宗婦簋,這就是容庚收藏青銅器的起始,并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隆福寺、海王村等地的常客。

《商周彝器通考》,容庚著
當時的容庚只是一介學者,工資并不高,但在收購青銅器和相關書籍方面,他卻從不吝嗇,出手很是大方。為此,他生活極其節儉,每月除了拿出一半工資留作生活之用,其余的就全部用來收藏書籍、銅器和字畫等,憑借眼力和經營頭腦,以藏養藏,是當時最大青銅器收藏家,“生財有大道”。
1930年,山西有一大收藏家逝世,其后人擬把數百件古銅器整批出售,索價萬余大洋。對容庚來說不啻為“天文數字”,于是他先籌借五千元作為訂金,等這批銅器運到北京后便召集同道選購,憑借賣出去的半數抵償價款,另一半則均為自己購藏,容庚由此躋身于古銅器收藏家之列,聲名鵲起。

欒書缶,容庚贈予中國國家博物館
作為當時最大的青銅器收藏家,容庚最負盛名的一件青銅器藏品,就是春秋中期晉國大夫欒書所鑄的"欒書缶",以3000多元購得,"欒書缶"不僅是銅器所書的上乘,而且缶之器銘蓋銘中共有48字之多,因此容庚對此器深為珍愛,后將其贈予中國國家博物館。

容庚晚年編著的《叢帖目》
關于自己的青銅器收藏經驗,容庚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
生財有大道,成名有捷徑。
工薪階層財力不足,靠的就是眼力,容庚擅長辨別銅器字畫的真偽,于是當別人看走眼時,他就以平價購入,再用10倍的價錢賣出。
然而,即使是學富五車眼力毒辣的容庚,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1931年秋天,容庚在琉璃廠著名古玩店式古齋中,購得一柄長55厘米的古劍,劍格上有鳥書錯金銘文,兩面共八字,其中左右各作“王戊”二字。

越王劍,現藏廣州市博物館
當時容庚對“王戊”二字并不十分理解,誤以為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卿王戉”,所以對此劍并不十分在意,并用這柄劍和古文字學專家于省吾交換藏品。
直到有一天,容庚在日本人所著《周漢遺寶》中見到“戉王矛”,才明白此劍中的“王戉”二字應倒讀為“戉王”,竟然是把春秋時代的“越王劍”,然而世上從無后悔藥一說,容庚也只得扼腕嘆息,就此作罷。

西周師旗鼎,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幸而后來事情又有了新的轉機。1937年春,容庚機緣巧合購得師旗鼎,同樣具有巨大的收藏價值,于省吾見到后就希望容庚割愛轉讓,容庚借此機會提出交換條件,以師旗鼎來換越王劍。
于省吾對“越王劍”早已視為心愛之物,但師旗鼎又實在太過誘人,他在再三權衡和考慮之后,終于答應將越王劍作為交換,1956年,容庚將此劍捐贈給廣州博物館,現已成為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清章谷 《八景圖冊》(局部),容庚舊藏
雖然容庚先生素以青銅器收藏而聞名,但他收藏的書畫也是蔚為大觀,不容小覷,尤為難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深知宋元書畫名跡不在故宮即在海外,即便偶現市場,不是偽作,就是天價,遠非他一工薪階層所能負擔得起。
因此,他常到琉璃廠書畫店購買明清作品,而且以小名家作品為主,憑借自己的眼力去“淘寶”或“揀漏”。

林良《秋樹聚禽圖》,容庚舊藏
這種獨辟蹊徑的追求“冷門”書畫,令容庚淘到了相當一部分珍品,如董其昌和馮起震合畫的《枯木竹石圖卷》。董其昌的《仿李成山水圖卷》,文徵明的《草書詩卷》、《醉翁亭圖記卷》,明初戴進的二十余米長卷《山高水長圖卷》,明人王世貞行書《西湖近稿詩卷》等,可謂人棄我取,眼光獨具。

清惲壽平《山水冊》,容庚舊藏
憑借著精湛的辨偽能力,容庚能夠挖掘出無名之作的真正價值,這一點甚至勝過職業書畫商人,比如尤其讓他驕傲的一件作品,是惲壽平的《山水冊》。當時絕大部分人都認為是贗品,但容庚堅持是真品并最終以低價買到。

戴進《山高水長圖卷》(局部),容庚捐贈藏品
收藏幾乎伴隨容庚的一生,除了以青銅器和書畫為大宗,還包括書籍、甲骨、叢帖、信札等,他曾應香港友人之邀作簡短自傳,全文700多字,有關收藏的記述就有500多字,可見收藏之于容庚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陳侯午敦
人生有聚就有散,收藏亦是如此。深諳此理的容庚,很早就開始為自己的畢生所藏安排出路,他的藏品中,最早散出的是青銅彝器。
1956年,他向廣州博物館捐出銅器88件(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欒書缶”。還向華南師范學院捐贈了一批青銅器,包括著名的十年陳侯午敦,容庚前后共捐出近200件古銅器珍品。

南宋佚名 《云山圖》,容庚捐贈藏品
1977年以后,容庚分三批將所藏青銅器及書畫字帖,捐贈給廣州博物館,后又將一萬多冊珍貴書籍。交付中山大學圖書館。
直到容庚病逝,他的家人還遵照他的遺愿,將他手中最后一批著作手稿、名人信札、金石拓片、古籍圖書等400多種,2000多件捐予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由此看來,玩收藏也并不是財富階層的專屬。其實無論什么門類,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肯用心,從點滴做起,你也可以成為讓人羨慕的小收藏家。
收藏小貼示:
1、熱愛藝術。相信藝術永遠與生活和自由與關,而財富和價格只是藝術品的物質價值;藝術收藏并非是富有階層專屬的享受,想要擁有一定規模的收藏品確實需要用金錢去換取,但是并不是有了錢就一定能夠擁有高質量的藏品。最關鍵的還是靠我們去用心了解和感受藝術,用心愛藝術。
2、選擇藝術品非常簡單,首先買得起,其次就是我喜歡。很多人買藝術品要看這個藝術家有什么背景、被什么樣畫廊代理、參加過什么重要展覽……重要的還是看作品能不能觸動我。
3、不是只有已經成名成家的藝術家的作品才是好的;
4、每一個成功藝術家都是成名前的年輕時代,需要我們去發現;現當代藝術贗品比傳統藝術要少,門檻更低;
5、選擇自己時代的藝術家和藝術品,跟著這些藝術家一起成長,往往這樣的收藏更能獲得未來的收藏回報和成就感;
6、收藏等于投資。跟墻上掛滿贗品和家里擺滿旅游紀念品相比,一個藝術家的原作更有價值;
7、好的藝品收藏,一定會有投資的功能,無非看個人選擇是賣還是捐給美術館做公共財產;
8、藝術跟所學專業并沒有什么關系。經常看展覽,去畫廊、美術館、圖書館,都是了解藝術的方式;
9、樹立自己的收藏觀和藝術品味;
10、什么時候開始收藏都不晚,多少錢都可以開始。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