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為幫助藏家學習和了解清代宮廷服飾制度及特色,佳士得藝術空間(北京)舉辦了一場《中國宮廷服飾藝術與收藏》講座。講座特邀故宮博物院絲織品專家宗鳳英主講,期間佳士得公司專家戴岱先生介紹了即將上拍的清宮服飾專題的相關情況。據悉,香港佳士得于5月下旬舉辦的春季大拍上,將在“中國宮廷御制藝術精品”拍賣內推出9件美國私人收藏的清代宮廷服飾,均是當今市場趨之若鶩的清代服飾珍品。兩位專家從不同角度詮釋中國宮廷服飾藝術,一個側重學術、一個側重市場。細細揣摩,受益匪淺。

龍袍
龍、十二章——皇帝的特有紋樣

龍袍
何謂龍袍?——五爪的未必都叫龍
宮廷服飾之龍袍,曾經是古代帝王極品著裝,在歷史上熠熠閃光;穿越至今,這一特殊文化載體仍然閃耀著迷人的光芒,成為文化研究及藝術品收藏關注的焦點。毫無疑問,作為中國古代帝王御用品,不僅在當時是皇室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時也是古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風英首先簡要告訴大家龍袍的概念以及龍紋和莽紋如何區分:“顧名思義,就是在衣服的面上繡上或織上龍紋。龍袍只有四種人有資格穿——帝、皇太后、皇后、皇貴妃。真正的龍袍的地子是以明黃色為主色調。然而我們在服飾上還能看到和龍的形象完全一致的五爪蟒的形象。為什么稱為“莽”而不叫“龍”呢?由于身份不同,所以叫法也就不同。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貴妃所穿的服飾才稱為龍袍,其他的都不能叫龍袍。雖然衣服上也織繡成五爪龍的樣式,但通稱為五爪蟒。現在有很多人只要見到五爪的都叫龍,這是不對的。五爪蟒服一般都是親王、皇室人員所穿;還有四爪莽的,相對于五爪來說就意味著身份又降低一些,文武百官基本上都穿四爪蟒服,顏色一般以青色、藍色較多。”
皇帝的衣服稱龍袍,臣子的衣服叫蟒袍,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因此,即使圖案一致,“龍”和“蟒”還是有區分的。用于皇帝的可稱為龍袍,而用于普通官吏時,只能叫蟒袍。在顏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黃、金黃及杏黃。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龍、十二章——皇帝的特有紋樣
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龍袍上龍紋的圖案雖然歷代有所變化 ,但龍數一般為9條 :前后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里藏1條,于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皇帝的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龍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比禮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帝王服飾。
為什么歷朝歷代的帝王都要在服飾衣著上點綴龍紋?龍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據記載,龍有三停九似。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據說它可以變化無方,它的變化沒有模式,它小的時候可以變成螞蟻,大的時候可以很龐大。
其實中國古代曾塑造出許許多多的瑞獸形象,比如龍、麒麟、鳳凰等,這些動物形象大都具有太平、安康、祥瑞的含義,可為什么皇帝衣衫上的圖案偏偏一定要選擇龍紋呢? 宗鳳英說出緣由:“帝服之所以用龍紋,因為皇帝和天子都是代表天的,用上天的意志來統治人民,人們就沒有理由推翻他。在衣服上邊繡龍的紋飾,用這樣一個神物來作為他統治的象征。”
龍袍上除了龍,還有十二章,這是龍袍上的特有紋樣,所謂十二章,指的是代表帝德的十二種圖案。宗鳳英細說了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華蟲、龍、黼、黻還有宗彝、水草、火、粉米。其中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是云的地方,有山就有云彩;龍——取其“身為天子、智慧無限、隨機應變”之意; 華蟲,也就是一種雉鳥,表示“文采華麗、君子風范、如鳳來儀”之意;宗彝,即一種祭祀禮器,是“忠孝平安”之意;藻,亦即水草,為取其“冷靜思考、純正潔凈”之意;火,象征“斗志昂揚、朝氣蓬勃、無限光明”;粉米,取其“感恩滋養、民以食為天”之意;黼,象征皇帝做事果斷,考慮問題非常果斷,有砍的意思; 黻,常作亞形,或兩獸相背形,意為陰陽“辯證思維、清楚明辨”。皇權至上,無人可以超越。只有皇帝穿的龍袍上才會有完整的十二章圖樣,皇帝賜給他人的龍袍,章的數量會相應減少,比如九章、七章等等,但必是單數。”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