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銅鏡不僅僅是日常用品,它也是一種藝術品。今人眼中,古代銅鏡更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寶物。2010年全國有5家拍賣公司舉辦銅鏡專場拍賣,其中在北京嘉德拍賣專場中,一件唐代海獸葡萄鏡以700萬元成交,標志著銅鏡步入了空前的高價時代。而在當下,什么樣的銅鏡才具收藏價值呢?
藏市走訪:銅鏡行情穩步上升
近日記者在大唐西市古玩城采訪時,遇到專門收藏各類青銅鏡的藏家鄭輝雷,他告訴記者,最近整個古玩大環境相對低迷的時期,銅鏡可謂一枝獨秀。只要上好的隋唐戰漢銅鏡稍有露面,馬上便會有各路藏家聞訊趕來競相搶購。
西安高新收藏協會的刑磊告訴記者,銅鏡進入拍賣領域的時間并不短,但真正為收藏愛好者所了解是始于2004年初中國嘉德推出的銅鏡專場,當時的全部拍品均為民國時期知名收藏家關祖章先生的舊藏。參拍的143面銅鏡都以高于預期的價格順利成交。其中唐代脫銀庭院仕女游樂圖銅鏡以45.1萬元的價位成交,成為了內地銅鏡拍賣的最高價。此后,北京嘉德一直引領銅鏡拍賣。2006年的嘉德春拍推出臺灣藏家息齋藏鏡及中國歷代銅鏡拍賣,共上拍銅鏡168方,成交率57.74%,共97件,成交額490.68萬元。2007年秋拍銅鏡專場數量200件,成交額595.94萬元。2009年春拍中隋唐十二生肖四神鏡拍至112萬元,秋拍中一件唐代海獸葡萄鏡以268.8萬元成交。2010年全國有5家拍賣公司舉辦銅鏡專場,其中北京嘉德拍賣中一件唐代海獸葡萄鏡以700萬元成交,打破了銅鏡拍賣的新紀錄。
指點迷津:銅鏡并非越老越值錢
在收藏界存在這樣一個共識:真正的收藏佳品必然是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歷史意義。而銅鏡恰恰兼具藝術價值和人文內涵。鄭輝雷認為,判斷一面銅鏡的收藏價值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第一,藝術性。如戰國鏤空鏡、漢唐鎦金、嵌螺鈿、金殼、銀殼、透腿等特種工藝鏡的藝術價值就比較高;第二,品種稀少,最好能見證一段歷史事件,如唐代打馬球鏡,證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國;第三,保存狀況。由于銅鏡埋藏時間較長,銹蝕程度越小越好;第四,紋飾的清晰度。銅鏡收藏講究版模,以頭模鏡最受歡迎,市場價格也最高。
藏家楊若虛坦言,從銅鏡拍賣市場來看,戰國、隋唐鏡價格最高,漢鏡其次,宋、元、金時期的銅鏡價格略遜,明清時期銅鏡的價格則更低。從種類上看,戰國的山字鏡、菱紋鏡、蟠螭紋鏡,漢代的規矩鏡、神獸鏡、畫像鏡,隋唐的瑞獸葡萄鏡、花卉鏡、人物故事鏡、金銀平脫鏡、鎦金錯銀鏡等均是鏡中的珍品。除了年代等因素外,銅鏡研究專家賈文忠在一次鑒寶節目中闡述,收藏古代青銅鏡,要從歷史價值、文物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進行全面衡量。除了年代的考量外,特殊的制作工藝方法、款識、特殊的紋飾品類也是收藏投資關注的重點。此外,銅鏡的形狀、尺寸、薄厚與材質數量和珍稀程度、銅鏡的紋飾精美繁密程度也是體現價值的一個方面。除了時代與紋樣之外,品相是否完好是銅鏡價值判斷的重要標準。由于銅鏡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后的銅鏡最好是銹蝕程度越小越好。以隋唐戰漢頭模鏡最受藏家青睞,而并非年代越久越值錢。
從銹上來說,新仿的銅鏡,它的銹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學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銅器上的銹劃下來以后,用膠和起來粘連在上面,可以用水來辨別。仿制品的銅鏡,將其放在水里,會出現幾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不沾水,有銹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銅鏡有這樣幾種味道,一種是硫酸味;一種是臭味,堿燒過的那種臭味;還有一種是銅腥味。就是剛煉出來的銅作成的銅鏡,也有一種銅腥的味道。而老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這里所說的銅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此外,仿制的銅鏡一般較重,真品不重不輕正合適,太輕也要引起注意,多留個心眼,存疑的東西一般最好別買。收藏古銅鏡應該從收集標本開始,對銅色、銅質、花紋、銘文作綜合分析、潛心體會,慢慢積累專業知識,既可感受到銅鏡收藏的樂趣,又可享受到不斷升值的投資回報。
藏家聲音:價格還有上升空間
采訪過程中,業內人士夏成漢向記者引見了一位專玩銅鏡的藏家胡成。胡成向記者透露,6年前他收藏的一面隋唐海獸葡萄紋鏡被一位大老板看上了,說什么也要用一輛寶馬車來換,車都開來了,不換顯得咱不夠意思,正好,他也想換輛好車,于是就欣然答應了。這件事后來在圈子里成了人們飯后茶余的談資,一不留神,他竟成了焦點。
胡成笑著說,就目前看,銅鏡的整體市場價格還沒有完全達到國際水平,國外銅鏡的價格比國內同檔次品種要高出近5倍。不過近兩年銅鏡總體升值情況樂觀,保持在10%~20%之間。隨著文物政策的逐漸放寬和拍賣市場的火爆程度,一些精品的價值在5年內則可達10倍的增長速度?,F在古玩市場上,一枚上好的15厘米的戰國紋鳳鳥鏡,10年前只有幾千元,如今市場成交價在15萬至25萬之間,一件15至20厘米的漢代文字鏡10年前不足1000元,如今最少也在10萬元朝上說話。未來5年內一枚10至20厘米的戰國隋唐頭模鏡市場價在幾百萬元,甚至突破千萬大關。
專家把脈:仿古銅鏡巧識真偽
專家魏書銘告訴記者,識別仿古鏡首先要了解仿鏡的類型、仿鏡的時代,特別是找出不同時代仿鏡的特征和規律。仿鏡一般有三種方法,即用早期鏡直接翻模、用摹本仿照制模和碎鏡拼接法。
第一種方法簡單,制作較為容易。原鏡花紋、銘文清晰、線條流暢,而直接翻模鏡,雖然鏡型相同,但往往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流暢,顯得板滯。但是有些真鏡,由于年代久遠,制作不精,銘文、紋飾也較模糊。在鏡型、紋飾、銘文相同的情況下,還需注意銅鏡的銅質、鏡體厚重。用原鏡作摹本仿照制模的,至少有兩種情況,一是完全按照原鏡紋飾圖案、銘文仿刻于模范上,鑄成的銅鏡雖然型有異,但銘文、紋飾大同小異。二是雖然以原鏡為摹本但鑄鏡匠師又加刻紋飾和銘辭,鑄出來的鏡子有的紋飾與銘辭時代不合,如明明是漢鏡卻加上明代鏡中常見的銘辭;有的形制與紋飾不等。還有一種既碎鏡拼接法:即粘補銅鏡,銅鏡出土時完整的很少,多數都是破碎或缺損的,作偽者將破碎零片焊粘成一個整體,其缺損之處,則另用銅銹補上,凡其鏡面不光滑而有綠銹的地方,都是添補之處。
談到辨別古銅鏡的真偽,魏書銘一語道破天機。他說,首先應該從銅鏡的材質、紋飾等方面,對各時代的銅鏡進行充分的了解。古代的銅鏡傳于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謂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變亂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銀,因此今日出土的銅鏡必均受有水銀的染變。但因銅質的優劣及水銀的強弱,它的水銀色也自不相同,有銀色的、有鉛色的。銅鏡的質地晶瑩,又先得水銀沾染,年久入骨,滿背水銀,千古亮白,稱為銀背;如果先受血水穢污、再受水銀侵入,其銅質復雜,則色如鉛,年遠色滯,稱為鉛背;還有半水銀半青綠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穢腐,其半日久釀成青綠,其半凈者,乃染水銀,故一鏡之背二色間雜也。銅鏡以銀背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如果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尤其高,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
在此基礎上,還可通過聽聲、看形、辨銹、聞味、重量等幾個方面來辨別古銅鏡的真假。聽聲就是通過敲擊銅鏡所發出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由于新老銅鏡在制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發出的聲音不相同。新仿的銅鏡和老的銅鏡在聲音上是有很大區別的。除了聲音上的辨別外,“看形”也是鑒定古銅鏡的一個方面,超過20厘米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所以,仿制銅鏡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變形。其次,辨別銅鏡上的銹和銅的味道也很關鍵。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