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其它收藏品類,佛像的市場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回看一路走勢,佛像的收藏和研究興于海外市場,2000年以后,國內佛像收藏市場才開始有發展的苗頭,但一直不溫不火;2006年,佛像的價格開始上漲,到2009年逐漸趨于穩定;2010年開始,佛像價格再次上升,并一直保持穩定上漲至今。
業內專家表示,佛像涉及的收藏知識廣泛,存在鑒定難、門檻高等情況,同時,價格體系也尚未完全成熟,不過,開始活躍起來的市場現狀也正給了收藏者介入的機會。
行情
市場漸活躍前景看好
佛像制作最初從五胡十六國開始慢慢興起,至魏晉南北朝時達到了一個高峰。據了解,現存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金銅佛像是后趙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銅佛坐像。在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清金佛造像“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以2.36億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國單體佛造像成交的價格紀錄。
據悉,雖然近段時間以來,佛像的市場行情整體趨熱,但一直沒有經歷大的爆發性行情,即便是有所漲跌,幅度也控制在非常小的范圍之內。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古玩專業委員會主任羅光祿告訴記者,收藏佛像的人數目前并不多,這跟這類收藏鑒定難、門檻高有關,涉及到比較豐富的知識。他表示,首先佛像并不是年代越久遠價值越高,判斷價值還需看其工藝、鑄造技術等。目前,市場上以明清時代的金銅佛造像最為受歡迎。
據了解,明清兩朝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明清金銅佛像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藝術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無論是工藝,還是材質,都十分講究,也最具有觀賞性。
資料顯示,明代時期金銅造像迅速發展,形成了永樂、宣德年間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銅造像”,此時的造像面相飽滿、造型優美,藝術水平極高;到了清代,造像則繼承了明代的風氣,做工精細,是藏傳金銅造像的高峰期。
羅光祿表示,由于明清佛像的工藝精湛,加之存世量較少,所以長期以來,在佛像收藏市場上,這兩個朝代的佛像一直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現在,這些造像不僅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對象,也是一種信仰的存在,更是珍貴的民族藝術遺產,逐漸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廣泛關注。他認為,明清金銅佛像或將成為中國古代佛像投資市場的主體,市場行情一路看好,升值空間較大,特別是高質量的佛像,更是值得收藏投資。
價值
藝術價值遠勝投資價值
羅光祿表示,比起投資價值,佛像的收藏價值更多體現在其文化內涵上,藝術價值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投資價值。據央視《鑒寶》欄目報道,佛像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佛教高深的哲學、美學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說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藝術生命力。
比如明早期的漢傳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較適中,身軀飽滿結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富有整體感。
而縱觀近幾年的佛像拍賣專場,比較常見的除漢傳佛像之外,藏傳佛像的拍品更多。據了解,明清伊始,藏傳佛教在內地開始大行其道,連帶著藏傳佛造像也開始流行中原。出自這個時代的佛像,代表了藏傳佛造像成熟的藝術特點,工藝和材質都更為講究,也更有觀賞性,所以在市場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睞。
相比而言,內地宮廷的造像注重整體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則注重遠視效果,喜歡鑲嵌各種礦物,包括綠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臉部鎏金或貼金。而同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的造像,多以黃銅鑄造,澄黃亮麗,他處少見。同時,眼與白毫常以白銀鑲嵌,唇部和衣紋喜歡用紅銅鑲嵌,使整體造像顯得非常華麗。
鑒定可從六方面入手
收藏貼士
羅光祿強調,佛教進入中國兩千年了,佛像工藝自發展至今也有一段綿長歲月,各時代、各地域形成造像均有不同風格。對于新入門的藏家,不能以大小、年代來判斷佛像的價格,而要從鑄造工藝、款式、時代背景等多方面的細節進行判斷。
業內普遍認同的鑒定要點可歸納為以下六點:一看面相和體形,二看手印和坐姿,三看標識和坐騎,四看細部和裝飾,五看材料和質地,六看銘文和題記。
其中,材料與質地是佛像鑒定中最為直觀的一點。銅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銅、黃銅、紅銅,不同時期所采用的材料也不盡相同。比如清代乾隆時期,因為國力強盛和皇室對佛像的崇奉,這時造的佛像用材特別好,上手有特別沉重的感覺;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則要輕許多。
再者,銘文與題記則是佛像本身提供給藏家的表層鑒定方法。一般來說,佛像上的題記從佛像一出現就有了。例如,明代有“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則為“大清乾隆年制”款,這兩個朝代只有這3個款識較多,其他年號一般不刻款。
此外,佛像的面相和體型、標識和坐騎、手印和坐姿、細部和裝飾則能從細節來輔助藏家做出鑒定,不同年代的佛像均有其特色在內,一般經過對比判斷,就能為佛像定名,對其價值作出判斷。
收藏須警惕贗品
近幾年來,由于佛像市場的興起,市面上不免開始出現贗品。業內專家指出,對于越發高超的作偽手段,藏家需要有充足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市場經驗才能看出其中的破綻。那么,收藏佛像如何辨別真偽?
羅光祿介紹,首先要看佛像所呈現出來的色澤。年代越久遠的佛像色澤越陳舊。佛像由于人們長期供奉,其顏色的光潔度必受影響,即使如鎏金的銅佛像,外表雖然金光閃閃,但整體的顏色仍透著暗淡,而新的鎏金銅佛像雖然經過作舊處理,但缺乏歷經歲月的自然感,其顏色在光線的反射下,折射回來的光線較刺眼。
其次是工藝的對比。古時候佛像的制作受當時生產工藝的限制,每件作品的細節部分都經過較為細致的雕塑技法處理,而現代的仿制品或多或少會吸收一些現代的生產工藝,因而在手工藝的處理上,仿制品遠不如年代稍久遠一點的佛像,多帶有銅鑄佛像上機制打磨的極有韻律的加工痕跡,尤其是佛像的底座,幾乎都能找到加工痕跡。
羅光祿告訴記者,佛像收藏門檻較高,年代稍微久遠一點的精品動輒上萬甚至數十萬,其收藏鑒賞需要豐富充足的佛學知識和判斷能力。他表示,新入行的藏家可以在對佛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嘗試去接觸精品類佛像,這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方式有助于藏家逐步了解佛像文化知識,排除認識層面的誤區。
他還建議,對于剛入門佛像收藏的新手來說,可以挑選一些近現代的佛像工藝品。“近現代的佛像價格普遍比較低,一般幾千塊錢就能買到,工藝方面雖然不能和明清的精品相提并論,但也不乏有好的作品出現。”他說。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