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真的任由我們的財富慢慢蒸發?非也。古人云上天有好生之德,辦法還是有的。如果在一個時代要列出值得投資的“人”,那么其中一定少不了藝術家。

投資“藝術品”的幾個天大的好處:
第一, 不用庫存成本,穩拿財富收益。
藝術品是最具增值潛力的東西,單純從收益上來看,藝術品的年回報率都高于20%,以下是證據:
英國鐵路養老基金在嚴重通脹的情況下,投資1億美元購買2500件藝術品,25年后獲得3億美元,收益率為20%;英國美術基金年收益59%;奧夏藝術基金年回報率35%-40%——這是國外;國內更不用說了,1980年您要是舍得花6塊4毛錢買一版猴票,2011年這6塊4就變成130萬;1992年您要去圓明園村看見一群或長發或光頭的盲流在畫,您給200塊買張光頭,2015年您差不多能賣2000多萬港幣。筆者2001年在美術學院讀書用盒飯包子換了一堆同學的繪畫,而今這票同學都已經成為常走紅地毯常上雜志封面的主了,一問一張畫10萬,乖乖,就算打個折當年的10塊錢能變成5萬,而且這么多年不用澆水不占庫房不燒油不費電,只有藝術品能做到。
第二,政策支持利好。
2014年兩會后,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文化產業寫入“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部分,要求全年文化產業發展增速達到15%,并提出文化產業要與互聯網、金融與地產領域“跨界”融合以尋求突破。這無疑為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可以預見未來的5到10年,藝術品投資將會出現一個高潮。

第三,行業發展前景好。
據2014年蘇富比拍賣行發布的一份投資者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藝術品市場銷售額達到創紀錄的640億美元,較 2012年增長80%。隨著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的出現還將繼續增長,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將成為推動其藝術品銷售額增長的主要發動機。
第四,社會發展的必然。
據歐洲藝術基金會《TEFAF2014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顯示,我國中產階層家庭比例已達到39%,對應美國和歐洲分別為32%和25%。隨著我國中產階層的壯大,對精神文明的需求更加迫切,這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從投資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化,藝術品消費將繼續增長。在國際資本市場,藝術品早已是必備的投資標的,它是全球三大投資項目中繼股票、房地產之后的“第三極財富”,屬于高附加值資產,其回報率已遠遠超過了股票和房地產。

第五, 讓你很有面子,也有里子。
對中國有錢人來說,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比寶——古人都戴玉仗劍的,無非都是為了表個身份,自然界里帶幾縷顏色的動物沒兩把刷子別去惹。其實“面子”不是為了顯擺,而是為了傳遞某些信息,幫助別人看懂自己的價值。
正因為如此,國人熱衷于前幾年比手表,后來比手機,再后來比車比房子,然而,比來比去,一頂頂埋汰有錢人的帽子仍然紛紛而來:開始叫奸商,然后叫土大款,再叫大金牙,還有什么網上流行的鳳凰男、土豪……不要以為有錢就能讓人待見。有了藝術品,房子、車、都可以收起來了——論值錢,藝術品是唯一上不封頂的財富,而且絕不會貶值!
第六, 對后代好!這是大事!
古人富貴家庭一直強調家訓家傳,一本《朱子家訓》福蔭后代;而今天的有錢人,自己尚且沒有文化沒有精神,拿什么流傳后代?所謂富不過三代的,一定是沒有治家之道,那么金山銀山總有盡時。

錢會貶值,藝術品會增值,看看歷史,今天我們說的民族遺產,基本上不是金山銀山,而是藝術品,投資藝術品的好處,遠不止上面那些,展開來說可以說有百利而無一害,興國興家的大福祉。無論從文化角度還是從經濟角度,當下中國正是發掘藝術財富的好時機,今天的藝術家和藝術品必定會隨著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而增值。真正永恒的財富,是時間賦予的財富,是人的精神財富,而也有這種財富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是富人。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