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滿足我國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國家文物局于近日下發文件,意在鼓勵并且支持個人及民營企業采取民辦公助、公建民營、聯合辦館等形式建設民辦博物館和藝術館。
財政、發改、文化等部門對建成驗收合格的博物館,按照實有面積給予一次性每平方米700元的補助,對租房新辦的博物館給予一次性每平方米200元的補助。對于硬件建設資金達到1000萬元的,由同級財政給予三年貸款貼息。
政策解讀
政府為何要鼓勵藝術品紀念館博物館,并且補助力度比較大呢?原因在于中國的博物館數量較少,我國平均60萬人才有一家博物館或者藝術館,而發達國家平均5萬人即有一家博物館,兩者相比數據差距比較大, 而中國作為一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大國,在文化發展上也要有大國的風范,為了縮小同發達國家的數據差距,開始鼓勵扶持民辦博物館。

隨后,國家又出臺不少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惠利和調整政策,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由財政部制訂的、關于博物館紀念館逐步免費開放補助資金的預算,2019年涉及預算達到30.9億元。這筆巨款雖然主要用于國營性質的博物館,但少不了民辦博物館的好處,也會從中分一杯羹的。需要說明的是,這筆資金主要是鼓勵博物館、紀念館免費對公眾開放的補助。
十九大期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各部門貫徹落實傳統文化復興戰略,挖掘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文化自信,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也陸續發文跟進。
力度可觀
可以說, 這次政策的出臺,力度比以往更重,決心比以往更大。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多措并舉讓文物活起來。這無疑是對民間收藏的政策激勵。
《規劃》也明確提出, 要建立健全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同時要規范文物鑒定活動,推廣科技手段在文物鑒定中的應用。這次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明確要求“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體制機制”,激活沉睡的文物藝術品市場,提升中國經濟整體活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要求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解讀起來,內涵十分豐富。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體制機制。完善國有文化文物單位文創產品開發試點成效評價和激勵機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合理利用。健全文化、互聯網等領域分類開放制度體系。
古玩收藏的痛點一直存在,那就是變現難,流通難。大部分玩家買到藏品后都只能孤芳自賞。而隨著藝術品金融的發展,可靠的流通平臺正在被建立,藝術品流通開始有了新的動力。
觀復博物館
說起中國的私人博物館或藝術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的觀復博物館。觀復博物館1996年10月30日獲政府批準成立,于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它不僅是我國第一家私人成立的博物館,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所獲得收藏屆廣泛認可且在各大城市分布分館的博物館。
觀復博物館的成立人馬未都先生,常年深耕于古董玉器鑒賞,在上世紀80年代時,他收藏的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接著他還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的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報》上發表,并參與編寫《中國鼻煙壺珍賞》。

觀復博物館的建立是馬未都多年的心愿,早在1992年起,他便開始孕育這一計劃并為之奔走,并最終于1996年獲政府批準成立。至今20多年間,展館的規模已經細分到有陶瓷館、家具館、工藝館、門窗館和油畫館,常年舉辦了各類展覽,主要展出的是藏品是各類珍貴瓷器與古人日用的門窗家具,極具生活氣息和親和感。
觀復博物館給如今在營或計劃啟動的私人收藏博物館作出了一個很好的范例,這份愛好與體會是私人的,但文物所承載的藝術價值留了后人的精神感受卻是永恒的經久不滅的,這也是當前藝術品金融化應該包含的部分。
當前,藝術品金融化已發展出多種形式,包括:藝術品產權交易、藝術基金、藝術銀行與信托、藝術品按揭與抵押、藝術品租賃等。目前金融化使用最多的方式是:證券化的藝術品產權交易和私募化的藝術基金。
藝術品流通市場將迎來春天,收藏的又一次高潮即將到來。
聲明:
1)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本文圖片源自于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小編刪除。
2)同類網站轉載本刊發布文章,敬請注明出處。謝謝!
企業家收藏 | 企業家都關注的收藏平臺

官網:中國企業家收藏網(http://www.nanachimi.com/)
同系列公眾號—珍稀奇文化:zhenxiqi100
(企業家身邊的收藏顧問,藝術品收藏新標準)
珍稀奇收藏藝術研究院
(全國第一家收藏藝術研究院)
珍稀奇文博館
(專業的線下觀摩、鑒賞、學習、交流平臺)
企業家收藏俱樂部
深圳站:shoucangclub 歡迎加入我們!
旨在打造最高端的收藏圈子與價值分享平臺!
中華企業家收藏協會
深圳站:qyjshoucang 歡迎加入我們!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