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近日,在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浙江杭州市,慶祝申遺成功的《運河十景名家書畫》個性化郵票及紀念封進行了首發(fā)。
據(jù)悉,紀念封一套3枚,郵票選用2009年發(fā)行的“京杭大運河拱宸橋特種郵票”。紀念封上書“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幾字,3枚紀念封的左下角分別印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拱宸橋、浙東運河寧波慶安會館、隋唐大運河洛陽含嘉倉遺址的圖案,顯得古樸而有文化韻味。
個性化郵票1組兩版,共20枚,主圖為“馬踏飛燕”,附圖選用當代書法名家曾宓、孔仲起、吳山明、韓天雍等有關(guān)杭州“運河十景”的書畫作品,包括:廣濟通衢、西陵懷古、富義留馀、拱宸邀月等等。
韓天雍是中國美術(shù)學院的教授,他特地用大篆寫了陸游的《訪客至北門,抵暮而歸》,他說:“大篆是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體,距今有近3000年的歷史。中國大運河建于公元前486年,已有2500年歷史了,用大篆這種字體與運河呼應(yīng),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
“陸游的《訪客至北門,抵暮而歸》中反映了古時候運河沿線的熱鬧景象,現(xiàn)如今運河兩岸繁華依舊,船來船往,有古今輝映的意義。”韓天雍說。
“申遺成功,意味著中國大運河走向了世界。”杭州的集郵愛好者孫經(jīng)生是老底子的杭州人,在運河邊成長,他搶購到郵票和紀念封后更是喜不自禁。
郵票等票據(jù)是靜止的歷史,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昨天,大運河集郵文化研究會常務(wù)副會長許明明也帶著他和同伴們多年收藏的郵票、門券、船券、明信片等等到現(xiàn)場進行展示。16片為一框,共展示了100框。這些郵票、門券、船券、明信片全部是以大運河為主題的。
“我是1949年出生的,從小在京杭大運河邊大兜路5號的外婆家長大,對門就是客運碼頭。每次聽到‘蘇班輪到站’的廣播聲,我就知道是從蘇州過來的客船到岸了。”許明明回憶道。
許明明特地向記者展示了運河的老渡船票,渡資由5分到1角5分不等,還有一張民國時期的航運通知書,他認為,這些票證明了運河是有生命力的,始終發(fā)揮著航運的作用。
據(jù)悉,北京時間6月22日15時許,中國大運河正式申遺成功,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組成,申報的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涉及8個省、直轄市。這次的郵票和紀念封經(jīng)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批準,由中國集郵總公司發(fā)行。
珍稀奇打造企業(yè)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yè)家收藏網(wǎng)
注:本文部分內(nèi)容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