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經取士”、“為國求賢”,南京夫子廟江南貢院正門處的八個大字道出了這處中國最大科舉考場的高規格。鼎盛時期這里有建筑3萬余間,考試號舍20644間,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超過了故宮的“9999間”。
8月青奧召開前,這里在建的全世界最大的科舉博物館將部分開放,舉辦迎青奧臨展。博物館內的寶貝講述怎樣的科舉故事?究竟長什么樣?
中國科舉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民間征集收購、文博系統征集、采購等多種渠道和方式,征集到的文物琳瑯滿目,包括相當數量的科舉文物真跡。而藝術品創作、科舉戲曲影視民俗紀錄片等文化類題材也收集了不少。為了增加展品質量,南京還派人赴韓國、越南等采取科舉制度國家收購相關文物展品。
“8月1日科舉博物館將進行內部調試,目前正進行布展,青奧會前將開放迎青奧臨展。”秦淮區副區長何素玉介紹,由于施工未全部完成,科舉博物館屆時只能部分開放。
據悉,為了達到一流的展出效果,科舉博物館展陳設計方案經過方案比選,由臺灣劉培森建筑事務所承擔,并邀請江蘇愛濤、杭州正野、廣州集美等國內一流團隊加盟參與策劃。
多次在央視“百家講堂”亮相的名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毛佩琦教授建議,借助中國科舉博物館對科舉制度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南京可適時聯合全國其他地方科舉文化遺址,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讓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發揚光大,讓歷史文脈得以傳承。
除了江南貢院,南京還有眾多科舉文化“印記”:貢院街、秦狀元巷、秦大士故居、上江考棚、三元巷、吳敬梓故居等一大批歷史遺跡,記錄著科舉制度的輝煌,也串聯著當代南京人的生活。
科舉制度雖然于1905年被清政府廢止,但考試選拔文官的傳統卻因襲下來,現在的南京市北京東路41號市委、市政府大院就是民國時期考試院舊址,是當年全國考試選拔文職官員的最高機構。
科舉影響世界:
日本是最早引進中國科舉制度的國家,從公元七世紀唐朝時就派出遣唐使到中國,引進科舉制度,到本國后取名“貢舉制度”,一直延續了兩百多年。
韓國是從公元958年,也就是在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引進科舉制度,一直到1894年日本侵占朝鮮時期才廢止,持續時間930多年。
越南從公元11世紀,即我國宋代時開始引進科舉制度,1919年還舉行了最后一次全國科舉考試,1920年才宣布取消科舉考試,相比于晚清在1905年廢除科舉制晚了15年。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后來為歐美各國仿效的文官制度。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