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露和傷害,似乎已成行為藝術的一條基本思路。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就以《節奏》、《解脫》、《托馬斯之唇》等一系列暴虐自殘的行為藝術震驚當世。行為藝術家運用身體理所當然,因他們認為,在畫布上畫人體,不如直接用人體進行表達更為深刻。行為藝術在中國發端已有三十年。三十年來,除了外部環境依然有諸多桎梏,不適于行為藝術的認知和傳播之外,行為藝術本身也沒有長足的進展。近日在北京現在畫廊展出的《周潔:36天》,讓批評界的目光再度焦聚到行為之上。策展人杭春曉稱,《周潔:36天》并不是行為作品,公眾的誤讀是作品預設的效果。難道真如昆德拉所寫——— 慶祝無意義?
被娛樂化:裸體、生理周期
正如周潔本人意識到的那樣,熟悉當代藝術的人并不會對裸體感到大驚小怪,而只會問一個問題:“裸睡,是否必要?”據藝術家自稱,開幕當天的裸睡并沒有事先計劃,“加上自己生活中也是裸睡”,因此只是呈現出一個自然的狀態。看來,周潔的裸睡帶有“一時沖動”的成分,而在網絡上引起的熱議,則出乎意料。
事實上,裸與不裸,并不是一個問題。如果裸體構成了作品的主要部分,如果它能增益知識、挑釁界限、引發反思、觸動心靈、創造美,這樣的裸是有效的。反之,則有無聊和嘩眾之嫌。
同樣是裸,周潔的裸,與阿布拉維奇在《節奏》或《托馬斯之唇》里的裸,或者如馬六明在《芬·馬六明的午餐》里的裸,有何不同?阿布拉維奇的裸,是為了讓身體直觀地成為“實驗材料”,通過傷害挑戰肉體的極限。馬六明的裸則是要在一種“雌雄同體”的假象里考量性別與身份的界限,體現生命與生活的百無聊賴。
藝術可以隨心所欲,但隨心所欲未必就是藝術。周潔的裸帶有隨心所欲的態度,似乎是“為裸而裸”,沒有暗示,沒有目的,不介意將自己暴露在觀者的目光之下,卻在坊間引發“蝴蝶效應”,讓一則藝術新聞變成了娛樂新聞。
幾天之后,網絡上已密布“女藝術家全程無馬賽克裸照高清組圖”之類的標題,不少觀眾對女孩的生理周期表示關切。周潔也順水推舟,在一個訪談里說,整個實施的過程里,最困難的將是“例假來的那幾天”。周潔說自己意在模糊藝術、工作和生活的邊界,可惜邊界不但未有打破,還在試圖與生活混融一體的嘗試里,讓藝術淪為被生活調侃和譏誚的素材。
主題相似:并不是當代藝術的新鮮命題
然而,“裸睡”并不是這件行為作品的“原罪”,頂多暴露了當代的年輕藝術家某種晦澀但焦躁不安的心態。這件作品的“原罪”在于,和許多青年藝術家的創作一樣,它和同一領域的前輩作品“太像了”。
當代藝術有趣的一點在于,要解讀它必須解讀許多同類藝術,而通過它又似乎能窺見某段藝術史。
從《36天》我們能看到什么?翠西·艾敏暴露私生活的裝置《我的床》,這張充滿私生活垃圾的床在泰特美術館展出時引發爭議。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海景房》:2002年,阿布拉莫維奇曾在紐約的一個展廳內搭起一個完全對觀眾敞開的空間,在12天的時間里,阿布拉莫維奇就在這個空間里喝水、上廁所、洗澡、睡覺,簡單地活著,做活著必須做的事。
華裔美籍藝術家謝德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兩件行為作品《籠子》和《打卡》。在前一個作品里,藝術家將自己關在籠子里一年,不閱讀,不寫作,不交談,不聽廣播,不看電視。在后一個作品里,藝術家每小時打一次卡,持續一年。
所有這些,都成為《36天》的前提和語境,當我們看著《36天》時,也看到了諸位前輩藝術家影影綽綽的身影。周潔自己的立場和主張,卻并不明晰。此外,還有行為藝術里一以貫之的自殘基調。既然不能像阿布拉莫維奇那樣用刀割,用冰凍,用鞭打,不能像謝德慶那樣一年不睡,不能像張洹那樣坐在廁所里渾身涂蜜引蒼蠅咬,那至少也用鐵絲扎扎自己吧!
此外還有什么?周潔是中央美院雕塑系的畢業生,也許,現場那些未完成的,用鐵絲制作的毛絨玩具,才是唯一沒有被大師的陰影籠罩,而最具有原創性,具有清新、殘酷的個人特征與時代趣味的部分。雖然,材料在視覺上的柔軟和實質上的尖銳,同一件作品在觀感上的二律背反,并不是當代藝術里新鮮的命題。
當代藝術:應超越“震驚”和“刺激”的階段
《36天》啟幕后,批評界也不乏鼓勵的聲音,認為這位年輕的女藝術家有勇氣挑戰世俗偏見,把一些非藝術的東西帶入當代藝術。
至于前輩藝術家的影響,一方面,旁觀者很難確認形式上的相似是否真有其內在脈絡根源,另一方面,沒有一位藝術家,無論是年輕藝術家還是風格成熟的藝術家,能夠撇脫藝術史或傳統帶來的影響,能夠回避與前輩大師的競爭,也沒有一位藝術家可以在真空里創作。
周潔畢竟是一位80后的年輕藝術家,在此之前她做過一些陶瓷雕塑,無論在媒材還是在語言上,她的藝術都還處于探索階段。也許她現在的面目尚不清晰,但希望她在日后的創作里真正做到自由和沉潛。
近十年來,阿布拉莫維奇的藝術愈來愈簡約,愈做愈安靜,卻更深入存在。中國的行為(或當代)藝術也早就應超越“震驚”和“刺激”的階段,與其不斷責怪公眾缺乏審美素養,不如貫徹杜尚、博伊斯的精神,主動尋找與公眾溝通和契合的方式。因為,人人皆可以是藝術家。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