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本
著名油畫家余本離開我們整整21年了,“人間的回響——余本作品展”將于2016年11月2日-27日在廣東美術館1-4號展廳舉行,這是中國老一輩油畫大師余本的大型回顧展,也是對余本一生篳路藍縷、殫精竭慮上下求索藝術精神,表達深深的敬意。

長江風景(一) 水彩紙本 28x40 cm 1976年
“悲辛與浪漫,我喜歡余本的畫。”
——關山月
“余本,寫在中國油畫史上的單純質樸。”
——許欽松
“余本,繪畫是溶生活感受而成的藝術。”
——郁風

《珠江兩岸》 油彩板本 36x46cm 1959年
余本(1905-1995)先生是中國第一代留洋油畫家,也是廣東美術史,乃至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藝術家。
西洋油畫進入中國可追溯至明代萬歷年間,如果從李鐵夫留洋求學算起,中國油畫在風格上的自覺,并形成自己民族風格的歷史也僅僅不過百余年。然而,在這些早期的留洋油畫家中,李鐵夫的藝術造詣多是在肖像畫創作上,而中國風景油畫的早期探索則不得不提余本先生。

《中山紀念堂外眺》 廣州 油彩板本 31×41cm 1962年

《香港夜景》 油彩布本 78x64cm 1950年
1928年,二十三歲的余本遠赴加拿大溫尼伯克藝術學院(Winnipeg School of Art)求學,其老師是有著“北美大草原畫家”(Painter of the Prairies)之譽的L.L.菲茨杰拉德(L.L. Fitzgerald),之后又追隨J.E.H.麥克唐納(J.E.H. MacDonald)、弗蘭克·約翰斯頓(Frank Johnston)學習,這三位藝術家均為加拿大著名的風景畫畫家團體“七人畫派”(Group of Seven)的成員。作為中國第一批留洋求藝的余本,不免會面對東西方在文化和藝術觀念上的共鳴和碰撞,而余本則致力于“糅合東西方的藝術”。因此,余本的風景畫不僅著力于“七人畫派”那種寫實主義的理想,也能將中國山水畫圖式化的構成語言融入其中。也難怪徐悲鴻會感慨“香港有兩位出色的油畫家,一位是李鐵夫,一位是余本”。

《畫家馮鋼百像》 油彩布本 114x83cm 1934年

《女孩像》 61x51cm 1946年

《海珠橋一》 油彩板本 64x76cm 1958年
在西方美術史上,風景畫首次作為一種獨立的題材出現在17世紀的荷蘭畫家諸如雷斯達爾(Ruysdael)和霍貝瑪(Hobbema)的作品中。這種重在描繪自然風景的創作題材,雖常有人物和人造物品包含其中,但對于構圖而言是次要的,這與中國山水畫的創作精神是不同的;中國的山水畫中經常出現人或建筑物,以使作品飽含生氣,因為中國的山水畫是古代文人用以“澄懷味道”“臥游暢神”的精神食糧。苦瓜和尚有云“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中國山水畫并不拘泥于再現客觀的物象,而重在表現內在的主觀真實,這是余本先生風景畫之所以形成個人風格和民族風格的關鍵。先生的一生都在實踐“七人畫派”所倡導的描繪祖國和民族大好河山的寫實精神,而且也將風景畫融入了更多山水畫的文氣,1976年創作的油畫《長江三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在本次展覽為數不多的幾張水墨山水《長江風景》系列和《出峽》等作品中,也可見先生深厚的筆墨功夫后那油畫般的色彩語言。

《小菊》 46x36cm 1984年

《小鳥天堂》 64x76.5cm 1958年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