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畫家兩年前作品在市場上公開叫每平方尺8 萬—10 萬元。上星期我在一家畫廊茶歇,聽到的最新信息是,他的一張山水畫精品,實際成交價格被買家無情地砍至每平方尺1.5 萬元。中介畫廊說,“沒想到委賣方不假思索便同意了,買賣當天成交”。

B 畫家曾經被嶺南書畫市場視為一匹實力強勁的黑馬,市場最好的時候,作品賣過每平方尺6 萬元,給合作機構的內部協議價也不會低于三四萬元。現如今B 畫家的作品實際流通價今年跌到了什么程度?幾家畫廊說,B 畫家作品單價已經下調至1 萬元以下。
A 畫家的作品跌到了原價格的1/4 ,B 畫家跌幅在七成半開外。無論是對比市場巔峰期的價格,還是折中的合同協議價,這兩位畫家作品的價格跌幅都是相當驚人。當然,市場上流通的書畫作品來源歷來非常豐富,不排除有些賣家掛牌的作品是零成本從畫家或他人手里獲得的(這個暫不納入我們分析研究的取樣范圍)。但不管別人以什么價格取得了作品的所有權,其當前在實際交易中所表現出來的價格預期,都同樣真實反映了這個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即賣家基于現實經營壓力自主作出了價格調整。
當紅藝術家背后,往往都有一大群腰纏萬貫的投資人。行情好的時候,作品供不應求,投資人要想約畫家吃個飯都難。不是畫家眼睛長在頭頂上,而是忙著趕訂單,實在沒時間。若把整個書畫行業看成是一個大盤,指數向上時,畫家就是投資人眼里的藍籌股,作品就是硬通貨,而且價格指數每半年都要刷新一次,這時誰不搶籌誰就是真傻。
行情不好的時候,特別是價格被市場腰斬了再腰斬,高價囤積了畫家作品的投資人,藝術資產大幅縮水。假如投資人進貨時還動用了杠桿,守倉的壓力就更大。沒有了更高的價格預期,場內場外的資金都失去了繼續交易的動力,想要找幾個人來接盤都難。還得起利息的投資者繼續扛,期望守多幾天可以看到市場觸底反彈。而還不起利息的投資人,為了避免資產繼續縮水或者資金被套牢,唯有忍痛殺雞取卵,低價交易。話又說回來,對于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來說,識時務的套現不過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并沒有什么難為情。
我有一些藝術家朋友,現在面對和自己長期合作的收藏家朋友未免感到焦灼:一方面,需求疲軟,作品滯銷,現金流開始緊張——不少一線畫家是一個人在創作,卻管著一大批人的吃飯問題;另一方面,收藏家朋友因為買了自己的作品而資產縮水,自己卻曾經在高位獲益,良心多少有些過不去。
市場也有這樣的聲音,說畫的價格掉了一大半,要找畫家討個說法。這種聲音令人詫異,買畫時全憑自愿,藝術家并沒有拿槍逼迫強迫交易,或者忽悠你買他的作品馬上要價格翻倍。既然是自愿交易,那么風險當然各自承擔。反之,如果作品的價格大幅飆升,買家也不可能將利潤分給賣家一半。這些年在拍賣市場上賣出齊白石、張大千的畫而大發其財的人,有誰會把錢分一份給兩位大師的后人呢?
簡而言之,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收藏不是有錢人的游戲,而是每個人追求精神富裕的自由。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豈能讓藝術家來為你的錢袋子負責,自家保險柜的鑰匙當然要自己保管啊。
珍稀奇打造企業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家收藏網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