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今天看了鞏義窯、邢窯及正在編輯的磁州窯“窯火初燃”部分,那些創(chuàng)燒時期的北朝青瓷,都是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日用器皿,看似寡淡、簡單、粗糙,但卻耐人尋味,有時還會瞬間忘卻了身處的環(huán)境,似乎全然不見周圍過于矯飾的色彩。因為越是大樸的瓷器,則越見拉坯之功力,也越是難以燒造。
回望北朝社會,那是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的復雜社會,套用今天的觀點,它既是一個歷史時期,同時又是具有鮮明人文地理意義的歷史概念。
當時的北朝與南朝對峙,長期陷于戰(zhàn)亂局面,故瓷業(yè)生產在北方出現(xiàn)較晚。直到北魏孝文帝494年遷都洛陽,大大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南遷居民回歸。這些回歸居民帶回了南方越窯先進的青瓷燒造技術,最終迎來了北方青瓷燒造的輝煌時代。
北朝時期燒造青瓷的窯爐稱饅頭窯。典型窯場除了河南鞏義窯與河北邢窯外,還有河北曹村窯與山東淄博窯。北方這種饅頭窯還因其窯室內的構造形似馬蹄,也稱馬蹄窯。北朝時期的饅頭窯雖構造簡單,但卻已經(jīng)能夠滿足瓷器燒成的高溫條件,故燒造出了北方最早的青瓷。
北朝青瓷需經(jīng)選料、做坯、施釉和燒成等多個程序才可完成。瓷窯大多選在瓷土優(yōu)良、燃料充足、水源豐富、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淺山丘陵地帶。制作過程,首先要選擇優(yōu)質的塊狀瓷石,再經(jīng)粉碎、過濾、陳腐等工序,然后方可作坯。作坯的成型方法,主要是用快輪拉坯,底足部位采用旋削工藝,因技法十分純熟,故器物造型普遍規(guī)整,足端削棱,形成倒角,制作干凈利落。
此外,邢窯還出現(xiàn)了模制工藝。從河北內丘縣邢窯遺址出土的一件北朝時期素燒陶扁壺印模可以看出,其為雙模合印,邊緣有合模印記刻線,圖案雕刻清晰,是模制工藝的典型工具。
北朝青瓷,多采用浸釉或蕩釉法施釉。圓器內壁滿釉,內底積釉現(xiàn)象較為明顯,外壁施釉不到底(稱為半釉),有明顯的垂釉現(xiàn)象,有的積釉部位釉層較厚,色調較深,甚至呈現(xiàn)黑褐色,有強烈的玻璃質感。釉面有十分明顯的開片現(xiàn)象。

北朝青瓷的垂釉現(xiàn)象
相對南方青瓷的悠久歷史與完美工藝,北朝青瓷的釉色也毫不遜色。以1974年磁縣講武城鄉(xiāng)東陳村東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堯趙氏墓出土的青釉細頸瓶、1978年磁縣大冢營村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青釉覆蓮紋六系罐和仰蓮瓣紋器蓋為典型代表,釉色淡雅,釉面光潤,十分美觀。
北齊時期,以曹村窯為代表的北朝青瓷,極少量的開始使用化妝土,同時因釉中氧化鐵含量的變化,釉色有了青色與青黃色的不同區(qū)別。
北朝青瓷的燒造方法較為簡單,尚未出現(xiàn)匣缽裝燒法,而是采用明火燒造。分摞燒和單燒兩種。瓶、罐等大件器物為明火單燒。盤、碗類小件器物則以三叉支釘為間隔進行摞燒,故器內底常帶三個支釘痕。
采用支釘支燒法,大大節(jié)約了窯位空間,從而增加了產量,提高了生產效率。盡管如此,但是間隔窯具與摞燒技術仍不能滿足當時人們對于瓷器質量與產量的雙重追求,故后來,尤其是在唐代以后,便普遍使用匣缽裝燒法了。
北朝青瓷的造型十分豐富,除杯、碗、盤、豆、缽、盆等外,還有大小型號各異的罐類與瓶類器物。

北朝青瓷豆
碗、杯為直口,深腹,底部附圓形餅狀實足,足端外撇,底心微凹,邊緣削棱一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盤腹有深有淺,分圜底和大平底兩種。
缽分直口與斂口,唇沿內卷或外高里低呈斜坡狀,均為小平底,深曲腹。
豆為大盤口,口沿外撇,喇叭狀高足,足沿向上卷。
盆為平唇外撇,弧腹,餅狀實足,足端外撇,底心微凹,邊緣削棱一周。
罐為盤口,肩部置四系,弧腹,小平底。
瓶為侈口平沿,細長頸,扁圓腹,高餅足外撇。
整體上看,北朝青瓷以實用器為主,普遍胎體厚重、粗獷、質樸,與南方青瓷清新秀麗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造型種類雖不及南朝青瓷多樣,但功用已經(jīng)細化,基本可以滿足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多個層面,說明北方人們生活品質有了很大提升。
北朝青瓷的裝飾較為簡單,主要是在胎上刻劃弦紋進行裝飾。如在碗、盤、缽、盆的口沿部位刻劃一道弦紋,而在瓶的頸、腹部刻劃數(shù)道弦紋等,具有樸實自然的藝術風格。

北朝青瓷瓶上的刻劃弦紋
東魏、北齊時期,由于佛教興盛,個別青瓷上開始出現(xiàn)浮雕蓮瓣紋裝飾,盡管制作手法比較簡單,但卻頗具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內涵。

北朝青瓷仰蓮瓣紋器蓋
北朝青瓷歷經(jīng)隋代發(fā)展,終因白瓷的興起而逐漸走向衰落,至唐代時基本為黃釉瓷所取代。唐代以后,北方白瓷成為了主流產品,統(tǒng)領半壁江山并與南方青瓷平分秋色,由此確定了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yè)格局。因此,北朝青瓷的出現(xiàn),不僅是北方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同時為白瓷的發(fā)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
珍稀奇打造企業(yè)家收藏交流學習的綜合信息平臺——企業(yè)家收藏網(wǎng)
注: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








